閱讀過程是閱讀個體的感悟和體驗建構的過程,是一種再創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征。文本總是存在著某些“空白”和“不確定性”,因而讀者閱讀鑒賞過程中有著充分的能動性,存在著自由發揮的極大空間;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生活經驗、文化修養、藝術趣味不同,對作品的理解和鑒賞也不同,存在著主觀的差異;其面對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現出的興趣與深度等也都因人而異,其鑒賞過程和結果也是千差萬別的。真所謂“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讀者不同”。那么,如何有效進行文本多元解讀,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發揚民主教學,建構文本多元解讀平臺
要想讓學生在多元解讀文本過程中彰顯個性的風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建構文本多元解讀平臺。
我國傳統的“師道尊嚴”的觀念,往往是教師居高臨下,我教你學、我說你聽的單向傳遞造成了師生之間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離感。這種師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學生的個性,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高。
現代教育觀念和教學實踐強調教師要以民主的作風對待學生。“教學民主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健全和完善學生的人格品質。正如語文新課標所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币虼?,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實施民主教學,做學生“主體的守護者”,呵護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敢想,敢說,敢為,促使學生可持續發展。
教師在課堂上應當變支配者為引路人,應當改變過去那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放下身段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平等互助的氣氛中與學生研究探討,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建立起來了,才有課堂上的師生間情與情的相融、心與心的相通、教與學的相長、師與生的互促,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精神和個性特長才會有形成的“土壤”和“養分”。也只有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受到激勵,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發展,文本多元解讀才得以真正開展。
二、善于抓住文本切入點,有效進行多元解讀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點”,似乎也都可以作為教學的著力點,但我們在處理教材時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個教師教學水平如何,還可在處理教材上見功夫。我們應該在處理教材時,善于抓住文本切入點,牽一發而動全身,有效進行文本解讀。文本多元解讀可從以下兩點進行切入:
1.抓住文本內容
一篇文章的內容是豐富多樣的,是搖曳多姿的。如一部《紅樓夢》,有人喻它為一部百科全書,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識的,有琴棋書畫的,有詩詞曲賦的,還包含著醫藥學的、建筑學的、美學、哲學的,可謂包羅萬象。所以,基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時,讓學生先交流對文本內容把握情況。
2.抓住文本語言
漢語言是世界上最美麗,最豐富,最細膩,最富有人情味的語言,可說是色香味俱全。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曾說過:有的文本語言“如清流,描物寫態,細膩動人,脈脈含情;有的如驚雷,議論風生,振聾發聵,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質樸無華,平淡實在,耐人尋味;有的如紅葉,嬌艷華美,色彩斑斕,燦爛迷人……”但是漢語言又是最具朦朧、模糊,且多義性的特點。著名學者金岳霖先生說:“中國語言文字的特點是朦朧、模糊,它的涵蓋面幾乎無邊無際,暗示性幾乎無際無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