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朗讀教學高度關注,在“課程目標”“實施建議”“評價建議”各部分中均對朗讀教學作出了全新的表述,其中暗寓著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學實踐方式。新課標在“課程目標”“實施建議”“評價建議”部分均提出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朗讀的多種教學功能。例如,在必修課程“閱讀與鑒賞”方面的課程目標中,新課標提出了“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的目標。特別對文言文的教學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語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可見,.朗讀教學不僅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朗讀技能,而且也有助于學生感悟文章、生成深層次的主體體驗并形成個性化的言語呈現方式。
那么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地朗讀教學呢?下面就以《諫太宗十思疏》為例。
《諫太宗十思疏》編排在蘇教版必修三“尋覓文言的津梁”這一專題的第一個板塊“因聲求氣”。這個板塊的教學重點主要引導學生學會文言文的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文章以飽滿的激情和義理充沛的言辭進行勸諫的特色,從而把握文章的重難點,達成預期的目標。
第一步:讀準字音。字音讀準有兩方面來源:1.利用書下注釋;2.借助工具書,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間有通假字、多音字,認清字形讀準字音是朗讀的起碼要求。正確的讀音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字的含義。
第二步:讀清句讀。文言文語句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及語調的抑揚;一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詞組為單位,根據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系來劃分的語氣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經過指導,學生能知道文言句式的一般讀法,且有助于理解句子含義。
第三步:讀懂文義。在學生朗讀后,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正確的朗讀,讀中見情,讀出文義,達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如 “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奔車朽索,其可忽乎?”“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等疑問句。這些句子的語氣一定要讀準,哪句是反問,哪句是設問一定要幫助學生辨別清楚。 “勞神苦思”、“役聰明之耳目”等既贊頌唐太宗為江山社稷殫精竭慮,從而取悅唐太宗,又用反問的語氣為他編織了一幅美好的政治藍圖,怎能不令唐太宗心動?
第四步:讀熟課文。“俯而讀,仰而思”,誦讀玩味,讀出情趣。學生在課前對課文已作了預習,又通過了多次朗讀,初步感受到本文的聲韻之美,但在語意上肯定還存在諸多疑惑。此時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并借助工具書自行翻譯課文很有必要。對于實在不能理解的實詞的詞義、虛詞的用法、句子的意思,可以暫時做上標記,然后交流。
以上方法改變了以前文言文教學比較常用的串講法、翻譯法、分析法,把指導學生誦讀作為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而使學生抓住了文章外在之聲和內在之氣的契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