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授人教版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觸龍說趙太后》一文時,人們往往只關(guān)注觸龍的語言藝術(shù),而忽視了對他覲見太后時的一個簡單動作— “入而徐趨”的分析,其實“徐趨”在這里大有深意。
要把握它的深意,我們首先要了解“趨”的含義。
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趨”的注釋為:快走。《論語·微子》:“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查《古代漢語詞典》,“趨”的注釋為:跑,疾走。《孟子·公孫丑上》:“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特指禮貌性的小步快走,表示恭敬。《戰(zhàn)國策·趙策四》:“入而徐趨,至而自謝……”《三國志·魏書·武帝紀(jì)》:“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按:“入朝不趨”為秦漢以來皇帝對大臣的特殊恩寵和禮遇)。
由此可知,“趨”不是一般的“向前行走”,而是“疾走”,即小步快走。而且古人更有“趨禮”之說,即晚輩見長輩、下級見上級要小步快走,以示尊敬。《論語·季氏》就有記載說:“(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這里的“趨”就是小步快走,是兒子孔鯉對父親孔子表示尊敬的禮節(jié)。高中語文新教材第四冊所選《滕王閣序》一文中,王勃就引用了這一典故:“他日趨庭,叨陪鯉對。”課下注釋說:“趨庭,快步走過庭院,這是表示對長輩的尊敬。”
由此,我們可以推知,觸龍作為臣子,進見趙太后時應(yīng)采用“趨禮”,即小步快走以示對趙太后的尊敬,但是由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所以“入而徐趨”,字面意思可理解為慢慢地小步快走。這里“徐”和“趨”看似矛盾,而實則為觸龍在此有意而為。在趙國危急、太后盛怒、矛盾不可調(diào)和的情況下,作為趙國忠心耿耿的老臣,觸龍懷著一腔愛國之情,為了趙國的安危,勇敢地站出來,前來勸說太后,但他不能像其他大臣那樣“強諫”,否則,他必然要面臨太后“盛氣”而“唾其面”的危險,甚至還會招來殺身大禍。由此,觸龍便要運用智慧,開動腦筋,講究勸說的藝術(shù)。而他的“入而徐趨”,就是故意顯示一個老臣老態(tài)龍鐘、腿腳有病、應(yīng)當(dāng)快走偏又走不快的情態(tài),從而自然引出下文話家常,談養(yǎng)生,論愛子……一步步緩解了太后的怒氣,打消了太后的戒心,進而講出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大道理,最終成功勸說太后同意讓長安君“質(zhì)于齊”,解除了趙國的危難。
綜上,“入而徐趨”這一動作符合一個老臣覲見趙太后時的情形,更主要的,它是觸龍的故作姿態(tài),是觸龍精心設(shè)計的勸說方案的開端,它充分顯示了觸龍的睿智和高超的勸諫藝術(shù)。
多么簡單的動作,多么精妙的設(shè)計,細(xì)細(xì)分析,讓人想見其動作,窺出其心理,真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