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個哲學思辨十分活躍、哲理學家輩出的時代,寫哲理詩理所當然成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特長。由于唐詩幾乎把所有的藝術領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詩人只能另辟蹊徑,這樣他們在讓宋詞的創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時,在詩歌領域也開創了哲理詩這個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獨特的智慧之花。
本文擬從賞析幾首哲理詩入手,試圖幫助大家了解哲理詩的特點,發現哲理詩的深刻意蘊。
一、多角度、多層次把握事物特征的哲理意識
宋詩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在于它的理趣。宋人比較注重對哲理的體悟,因而其作詩方法和唐人有些不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往往以冷靜的觀察思考代替熱烈的感情抒發。
首先請看詩壇革新領袖歐陽修早在景祐元年就吟出的一首變唐人之風、開宋詩面目的小詩《遠山》:“山色無遠近,看山終日行。峰巒隨處改,行客不知名。”此詩即透露出詩人對人生哲理的一種體味。本來,對于觀賞者來說,山色應是有遠近的,而歐陽修一出語便泯滅了草木畢現的近景和山靄迷濛的遠景的差異,并以“看山終日行”之動感強烈的詩句,委婉道出其中緣由。與此同時,詩人也注意到了“峰巒隨處改”的奇幻景象。山巒忽而成峰,忽而成嶺,忽而氣勢磅礴,忽而深邃幽遠,儀態萬千,奧妙難窮。遠近變幻的山色、隨處而改的山峰給詩人帶來的那種既陶然又有些迷惑的感覺,集中體現在結尾的“不知”二字之中。歐陽修這首小詩的出現,歸根到底,是日益復雜多變的北宋社會生活在文學中的微妙反映。此詩流露出作者對生活的思考,以及力圖多角度、多層次把握事物特征的哲理意識。
二、復雜社會背景下的文學哲理滲透
北宋中葉以后的社會生活,變得更加復雜紛紜。一方面是經濟的繁榮富庶、政治的承平局面繼續維持,另一方面是不斷向遼與西夏輸納銀絹,積弱積貧;一方面是文人地位空前提高,政壇、文壇人材濟濟,另一方面是政權臃腫,黨爭傾軋;一方面是理學、正統文學之日見推崇,另一方面是市民階層與通俗文學的擴大發展。處于斗爭漩渦中心、歷經榮辱的詩人蘇軾寫過一首《題西林壁》詩,深刻地表達出特定時代人們的深沉感受:“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審美價值而言,蘇詩更為多姿多彩。詩人從橫看、側視、遠觀、近察、俯瞰、高瞻之各種動作,生動地傳達出了觀者千方百計欲窮廬山奧秘的心態,同時亦烘托出氣象萬千、深廣難測的廬山來。前兩句高度精煉概括,已超出了一般觀賞的審美層次,引導讀者向更高的方向升華,從而使三、四句的精警議論,成為水到渠成之筆。由于議論之中仍含廬山之氤氳與人物之踟躕,而顯得詩情濃郁,耐人尋味。蘇詩的思考是深刻的,詩人敏銳地察覺到:由于事物復雜性、多樣性,也由于人們活動的局限性(“身在此山中”),他們往往不易搞清其中的真相。作者看到了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艱巨性,又未失去進取的意志。
三、面對人生和生活的哲理叩問
時至南宋,國步的艱難更使人感到人生的艱難,在金人威逼和南宋小朝廷統治下的人們,也許會倍感人生路途的漫長與不易。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楊萬里在山間行走時所吟的絕句一首,就從一個側面抒發了飽經憂患的人們的共同感受:“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比起上山,下嶺是何等容易,而詩人卻從人人看得輕易的下山之路中,窺見了漫漫人生之途的曲折艱難。山路既然如此漫長,它那不斷重復的遮攔與“放出”的階段給下山者的印象就極為深刻,因為這正是人生探索之途中必然的現象。
總之,宋人的哲理詩以哲思的景物化為特點,內蘊極為深刻,在詩史上成熟而獨特,能獨樹一幟。而唐人的所謂哲理詩,帶有初創性,只可說具有哲理性。哲思渾然于景事之中而成至理,才是哲理詩的絕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