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感教育的內涵和意義
1.情感教育的內涵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體驗。從狹義上說,情感包括情緒、情感和情操。從廣義上說,情感則包括動機、興趣、態度、性格、意志、價值觀等等。情感教育是一種以態度和情感為中心的教育,它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它幫助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激發自己的情感,凈化自己的心靈。
2.實施情感教育的意義
(1)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2)實施情感教育符合學科特點,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情感教育作為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正好凸顯了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在中學教材中的那些古代詩歌其實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古人有“詩緣情”之說,這些古代詩歌其實是人精神世界和內心情感的產物,學習這些詩歌的時候,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傾聽作者心聲,感受作者內心,讓學生受到作者美好情感的影響,那才算是真正實現了語文教育的目的。
(3)實施情感教育是文體特征的要求
文學藝術作為人類精神活動的一種特殊的形態,離不開人類的情感。黑格爾說過:“藝術通過什么來感動人呢?一般來說是情感上的共鳴。”詩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有其獨有的分析方法,悟讀、體味必不可少,在詩歌的教學中讓學生學會設身處地、推己及人的理解詩歌的內涵才是正道,也才能真正實現詩歌這種文學體裁的育人的功能。
二、中學階段古代詩歌教學中情感教育的主要內容
中國古代的詩歌雖然離現在時間相隔已經很久遠,但是吟誦起來我們仍會被它無窮的魅力所吸引,被它巨大的情感力量所俘虜,這是源于古代詩歌所蘊含的豐富而廣大的情感世界。
(1)強烈的愛國之情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每當國家危急存亡之際,愛國主題的詩歌就會在文學作品中大放異彩,這些優秀的愛國詩篇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食糧,也為我們進行愛國情感的教育提供了最生動的教材。如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對百姓生活的關注也是愛國情感的重要內容。古代社會政權變更頻繁,每當社會動蕩之際,即是民不聊生之時。很多詩人長期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對百姓的遭遇,有著深刻的了解和體會。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就是突出的代表。他的“三吏”、“三別”充分反映出了下層勞動人民的疾苦,深刻地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愛國詩篇俯拾即是,愛國詩人不計其數。他們和他們的愛國詩篇永遠銘記在中華兒女的心中。學習這類題材的詩歌讓學生增加民族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激起他們的愛國意識
(2)濃烈的親情
俗語道“血濃于水”,親情這種血脈相連,心靈相通的情感是最難以割舍的。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類親情題材的詩歌能讓學生明白親情的可貴,對待父母懂得感恩,對待同胞學會珍惜。
(3)熾熱的愛情
愛情是文學永恒的主題之一,在古代詩歌中有大量愛情題材的作品。從《詩經》開始,愛情就一直為無數詩人所詠唱。在教學中,教師們應該抓住這類詩歌滲透情感教育,讓對愛情充滿幻想和憧憬的中學生正確的理解愛情,對待愛情,樹立正確的健康的愛情觀。
(4)難舍的友情
人類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當中,不可避免的要和周圍人發生各種各樣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除了前面談到的親情、愛情以外,友情也是人倫鏈條中的一個重要的情感。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表現真摯友誼的作品,其中多為送別詩。唐朝詩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三、中學古代詩歌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
古代詩歌強大而豐富的情感世界給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人的情感是一個由淺入深的內化過程,所以在古代詩歌的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不可以生搬硬套,盲目求進,應該從感性到理性逐步進行。
首先,預習時初悟。課堂上學生學習能力的展示,來源于課前充分的預習和積累。中國古代詩歌由于相隔已經久遠,很多詩歌又都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再加上大多是古代漢語,言辭深奧,語意豐富。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學生通過預習,可以掃除文字障礙,實現與作者情感上的初步溝通。
因此,在每次教學以前,教師應該給學生布置一定的預習任務,可先讓學生結合詩歌后面的注解和工具書掃除文字上的障礙,查找詩人、寫作背景等相關資料,初步感受詩歌,并對一些不理解的地方作好記號,以便上課時有的放矢的學習。在這一次次的積累中,學生的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得以鍛煉,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也會漸漸厚重起來。
其次,朗讀中體悟。誦讀歷來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傳統教學方法之一。詩歌的語言節奏感特別明顯,在古代詩歌的教學中,多種多樣的朗讀方式可以幫助學生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們與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體驗產生共鳴,進而獲得美的享受。
朗讀古詩,可以配上恰切的音樂,創設一種氛圍,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這種詩境的創設,能對學生營造特有的心理氛圍,促進他們理解詩意感悟詩情。詩歌還有對比朗讀、反復朗讀等很好的朗讀形式。通過朗讀,學生對詩歌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和體會,情感也隨之與作者產生了共鳴,為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再次,品味中深悟。詩歌篇幅短小,語言精煉。這就要求詩人在選詞用字上下功夫。因此,古代詩歌的教學只要抓住了關鍵字或關鍵語句,就會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而詩歌中的關鍵字或者句子正是作者感情的集中體現,通過關鍵字、句的賞析品味,我們就能準確的把握詩歌蘊含的感情。
古代詩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之所在,作為新時代的教育者,我們在繼承這一文化遺產的同時,還應該發揮它在新時期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在古代詩歌的教學中如果我們能把它的思想內涵充分的挖掘出來,讓學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心靈的滋養,人生的啟迪,那古代詩歌的人文性將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我們要在實際的教學中堅持去嘗試,去實踐,循序漸進地讓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得到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