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和蔬菜確實可以降低患癌風險,但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梨與其他種類的果蔬相比較并沒有明顯的優勢。
6月10日,一則@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醫師于康的微博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在微博上有網友提出“康叔,剛看到的‘研究人員發現,飯后吃個梨或喝杯熱梨汁,積存在人體內的致癌物質可以大量排出。調查結果顯示,吸煙或者吃烤肉等在體內聚集的強致癌物質多環芳香烴,在吃梨后會顯著降低,特別是喝了加熱過的梨汁’ 靠譜嗎?”于康在微博上回答說,嚴重不靠譜!這“作用”無非是為吸煙和吃燒烤找“借口”。
其實飯后吃梨可防癌這種說法并非空穴來風,早在2004年就出現在中文網絡上了。果殼網也做了相關的調查,所能找到的最早相關研究是2003年首爾國立大學的楊美熙所發表的一篇關于韓國人體內致癌物多環芳烴來源的論文,之后在美國癌癥研究協會2006年的年會上,該研究小組又發表了一篇題為《韓國梨的化學預防作用》的會議論文。論文中所指的致癌物實際上是多環芳烴和1-羥基芘,多環芳烴(PAHs)是一種廣布的化學致癌物質,常存在于石油燃料不完全燃燒產生的污染物、香煙的煙霧及某些不合格塑料制品中,在熏制和烤制食物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的多環芳烴,危害人體健康。而1-羥基芘(1-OHP)則是多環芳烴進入人體后的代謝產物之一,也是一種致癌物質。
不得不說,由于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探究人體內多環芳烴的來源,并非是為了證明梨可以防治癌癥,所采用的數據采集處理的方法削弱了梨可防治癌癥這一結果的說服力。實驗中,吃梨和不吃梨組之中的每一樣本都會受到居住地、當地飲食習慣、吸煙習慣、性別年齡等多個實驗因素和非實驗因素影響,也就是說,樣本尿樣中1-羥基芘的含量是多個因素互相作用的后果,由多因素所導致的結果去推測單因素的作用,得出的結論可靠性將大大降低。另外,在文章中,研究者并未說明以吃梨人群作為研究對象時的進食量和時間,這不僅使得其他研究者無法重復驗證這一實驗,而且前后兩項研究的結果也存在矛盾。前一項研究發現“采樣前24小時內吃梨及不吃梨的人,前者尿樣中1-羥基芘的含量低于后者”,說明吃梨減少了1-羥基芘的排出,但后一項結果則是“食用燒烤后吃梨的志愿者與未吃梨的人相比,1-羥基芘在24小時內迅速排出”,吃梨使得1-羥基芘排出更多。雖然因為研究方法的差異,不能簡單地判斷對錯,但至少說明在動力學機制未明的前提下,這項研究還需要更多更詳細的數據。
雖然該研究組還通過細胞實驗考察了韓國梨的抗突變作用,運用小鼠實驗研究了食用梨汁對肺腺瘤的影響。但是,僅憑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并不能得出梨汁在人體內也會有同樣的抗癌效果的結論。梨汁成分復雜,食用后人體的吸收代謝都會對其效果產生影響,與直接使用梨汁處理細胞有著很大的不同。而動物實驗的結果也因人體與動物的差異不能完全照搬。另外,論文中關于梨的抗癌機制的解釋也僅僅是推測,并未得到確證。總之,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的成功能為臨床試驗打下一定的基礎,提供研究思路,但并不能直接證明梨在人體中也可以同樣的機制產生同樣的抗癌效果。
以上這些分析提示我們,一方面關于吃梨和致癌物的排出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多環芳烴和1-羥基芘,不能被推廣到其他種類的致癌物;另一方面這項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結論仍然需要進一步證實。水果和蔬菜確實可以降低患癌風險,但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梨與其他種類的果蔬相比較并沒有明顯的優勢,無需將其奉為抗癌靈藥。要降低患癌風險,不應寄望于某一單一食物,重要的是營養均衡,盡量避免不良嗜好,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等等。
(文章摘自果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