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一周,已經進行到第三部的荒誕動畫《馬達加斯加》,以6千萬美元的成績,奪得了北美票房的冠軍。讓它能有如此戰(zhàn)績的,就是那美麗的3D外殼。
劇情為3D而生
早在2005年,第一部《馬達加斯加》就是一個努力讓幽默風格多元化、在荒誕詼諧中講述溫情故事的童趣電影系列,第二部亦是如此。直到今年的《馬達加斯加3》,幾乎結束了這一切。雖然,劇中西伯利亞虎的逆襲、世界動物大團結,或多或少還有著勵志意味。但劇情中最多的內容是追逐和馬戲團表演。
造成這兩部分內容的原因稍顯牽強。身處非洲的主角獅子艾利克斯和他的朋友們,想回到紐約老家,卻意想不到地來到了歐洲。在努力回紐約的過程中,他們結實了歐洲的馬戲團和遭遇了動物管制局的追捕。艾利克斯通過演說和指導,讓處于低迷的馬戲團在歐洲和美國進行了兩次絢麗的表演。
追捕和馬戲團正是賺取票房和口碑的最大功臣。因為,它們的3D表現極為驚艷。追捕橋段,有著很棒觀影效果,特別是子彈高速飛向觀眾的時候,十分刺激;而兩場馬戲團表演,更是要比奧運會的開幕式更加絢麗,影片中的彩虹、煙火、飛行、空中接力等,充分發(fā)揮了3D技術帶來的視覺美感。而在旅程中,羅馬、梵蒂岡、倫敦、紐約都被3D渲染,雖是動畫,但氣勢恢宏。
由此可見,這兩段重頭戲就是為了3D而生。更有網友戲稱,《馬達加斯加3》更多的是看那兩段MV,特別是馬戲團,要比看真正的馬戲團表演炫多了。當然,影片依舊充斥著系列慣用的惡搞,《007皇家賭場》、《碟中諜》、《超人》等電影橋段被夸張地呈現,臺詞依舊輕松,特別是與時俱進的字幕,比如“坑爹”,“地溝油”、“打醬油”……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形式大于內容的動畫片。不少影迷感嘆,《馬達加斯加3》是一種悲哀,原本最重視故事和情感的動畫電影,現在只有“炫技”一條路可走了嗎?但不得不說,技術真的很炫。
3D動畫非立體動畫
其實,關于3D動畫概念很早就有,全球第一部3D動畫,就是1995年迪士尼出品的《玩具總動員》。在它之前,無論是《獅子王》、《美女與野獸》等動畫大片,都是2D平面的,這從觀感上很好區(qū)分。從技術上來講,2D時代以手繪為主,3D時代運用電腦CG技術制作。
但是,《玩具總動員》和《馬達加斯加3》肯定是有區(qū)別的,至少一個戴眼鏡、一個不戴眼鏡,為什么都稱作3D動畫呢?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立體影視教研室主任崔蘊鵬給出了解釋。以前的3D動畫,是指通過電腦CG技術渲染,營造立體空間的動畫片,3D更多是指技術;而《阿凡達》之后,3D更多地解釋為三維空間,指觀眾的觀感。“概念已經被換掉了。在業(yè)內,《玩具總動員》之后,基本都稱作3D動畫,需要戴眼鏡觀看的,俗稱立體動畫。”
立體動畫,同樣是需要電腦CG技術來制作,因此立體動畫是3D動畫的一部分。立體動畫比3D動畫多出來的部分,就是立體技術。在制作過程二者都一樣,只是戴眼鏡觀看的需要添加立體技術。據崔蘊鵬介紹,所添加的立體技術,主要是處理視角的關系,因為觀眾看到的是兩張不同的圖片,在空間營造上也要下不少工夫。
因此,3D動畫轉制立體動畫,在技術上是非常簡單的,只需要添加立體技術即可。但實景影片2D轉3D的質量讓人詬病。動畫片的立體轉換,幾乎沒有任何質量損失。越來越多老的3D動畫已經轉換成立體電影。
技術只是藝術手段
對于時下流行的立體動畫技術,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路盛章表示,技術作為電影的特性,是很正常的。3D的出現有一點顛覆了電影的本體理論,但是動畫出現了,顛覆了電影記錄的本體理論。然而,任何技術的發(fā)展都不會影響到藝術的本質。因為任何一種技術的發(fā)明都是一種工具,用新技術做的東西不一定是好東西,不一定是精品,技術只是一個工具而已。
對于中國3D動畫,路盛章認為還剛剛起步。崔蘊鵬則表示,在技術上中國已經跟西方發(fā)達國家沒有什么區(qū)別,但經驗方面不足,特別是立體技術的運用不夠嫻熟。立體能夠做到,但是過度渲染立體效果會造成觀眾眼部疲勞甚至眩暈。這也是自立體電影誕生以來,所有作品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誰都不想進場看電影時左手領一副立體眼鏡,右手拿一個嘔吐袋。像《馴龍高手》、《馬達加斯加3》這種刺激而又不疲勞的,并不容易做到。
拍磚
海:《馬達加斯加3》觀影歸來,的確是部不錯的歡樂片。不過這字幕就讓人有些讓人無法接受了。黑衣人3已經頗受爭議,這部片子則變本加厲。本身就極快的劇情節(jié)奏和噼里啪啦的臺詞再加上炫目的特效讓觀眾的眼球忙不過來,顧此失彼。
喝彩
夏日狂想:3D效果全開,馬戲團表演美輪美奐,視覺上的極致體驗。利用海量猛段子遮蓋劇情短板,人物形象上反派比主角一眾更具看點。其實這個系列就好比好萊塢動畫界的全家桶,你知道吃下去的全是雞肋,卻難耐一時大快朵頤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