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趙孟頫的評價歷來有頗多爭議,他特殊的身世、傳奇的人生經歷,以及震古爍今的藝術成就成為人們不盡的話題。本文試圖通過趙孟頫的文學創作來審視他對故鄉吳興魂牽夢繞的眷戀之情,以及與思鄉之情交融無間的退隱情懷。
關鍵字:趙孟頫 《松雪齋文集》 吳興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鷗波、水晶(精)宮道人等,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秦王趙德芳的十世裔孫,于寶 二年九月初十生于風光如畫的吳興(今浙江湖州市),其書畫作品上往往提有“吳興趙子昂”的款識。趙孟頫與吳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其1287年應詔入大都前,只短期地離開過吳興;進入仕途的他很快厭倦官場,異常思念家鄉的山山水水,在擔任集賢院學士、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的五年間,實際上是過著吏隱故鄉的生活;1310年趙孟頫再次應詔赴京,并達到仕途的頂峰,但他心中對為官的神圣感已然逝去,遂全身心投入到藝術創作中,九年后以妻病為由返回故里,隱居直至逝世。趙孟頫的一生有將近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故鄉度過的,吳興是其出生、成長并最后長眠的地方,即便是入仕期間,故鄉亦牽其魂縈其夢。
趙孟頫自幼聰穎,在幼年喪父、青年亡國的不幸后,更專注于提高自身學識,最終揚名在外?!对贰酚涊d:“(趙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天竺有僧,數萬里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其畫山水、木石、花竹、人馬,尤精致?!敝猎辏w孟頫應召入大都,忽必烈“以為神仙中人”。趙孟頫的仕途雖波折,但是卻一直受到元最高統治者的眷顧,在仁宗朝達到仕途的頂峰,成為繼葉李之后第二個在元廷官居一品的南人。受“夏夷之辨”思想的影響,身為趙宋子孫卻在元廷榮際五朝的趙孟頫自然逃不開人們的攻訐。更有甚者,將對于人品的指責延伸到藝術領域,如董其昌在《容臺別集?畫旨》中對元畫四大家進行重新劃定,將本來居于首位的趙孟頫摒棄在外。關于趙孟頫仕元的經歷以及心理、評價等問題,前人已多有論述,此處不贅言。
作為文人,趙孟頫無疑是幸運的。趙宋皇族是中國皇族中最為風流儒雅的一支,趙孟頫繼承了宋代皇室的文化藝術姿質,優越的生活環境和從家族繼承而來的文化傳統對他助益良多。趙孟頫的父親趙與 “襟度灑落,不藏怒蓄怨,性好學,躬步衣韋帶之行,才任治劇,而為政務豈弟”(《先侍郎阡表》)。善詩文,富收藏,且多與畫家文人交往的父親為子女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受到家庭熏陶的小孟 喜愛詩詞書畫,加之父親的有意培養,本就天賦極高的他如魚得水。風光秀美、文化璀璨、藝術氣息濃厚的江南水鄉對于他文人情趣的培養以及文學、藝術風格的形成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一、山清水遠、人文鼎盛的吳興郡
吳興郡,今浙江湖州市,東臨上海,南接杭州,西近南京,北部則與蘇州、無錫相望,自古便以山清水秀、物產豐富、人文鼎盛而聞名。趙孟頫對故鄉的自豪感和親切感在《松雪齋文集》中有很強烈的表現,其開卷之作便是對家鄉傾力贊美的《吳興賦》:
猗與休哉,吳興之為郡也,蒼峰北峙,群山西迤,龍騰獸舞,云蒸霞起,造太空,自古始。雙溪夾流,由天目而來者三百里。曲折委蛇,演漾漣漪,束為 灣,匯為湖陂,泓 皎澈,百尺無泥,貫乎城中,繚于諸毗,東注具區,渺渺漭漭,以天為堤。不然,誠未知所以受之……前有王、謝、周、虞,后有何、柳、顏、蘇,風流互映,治行同符,皆所以宣上德意,俾民歡娛。況乎土地之所生,風氣之所宜,人無外求,用之有余……陸伐雉兔,水弋鳧雁,舟楫之利,率十過半。衣食滋殖,容容 ,既樂且庶,匪教伊慢。于是又 紳先生,明先圣之道以道之,建學校,立庠序,服逢掖,戴章甫,濟濟多士,日躋于古?!匀柿x為化,禮樂為政,鎮以不貪之寶,喻以不言之信,即刑可使不用,俗可使益盛,方將還敦樸于上古,考休祥于庶征……
這篇賦先從整體上描述吳興鐘靈毓秀的自然環境。北側和西側的山川如“龍騰獸舞”,飄逸如緞的水網“渺渺漭漭”,仿佛只有“以天為堤”才能得以生受。山水靈動自出“風流”之人物,趙孟頫羅列了歷代出自或居處吳興的名士,在詩作中亦發出“吳興瀟灑郡,自古富人物”的由衷贊嘆。然后介紹吳興的豐富物產,極言家鄉的富庶。“既樂且庶,匪教伊慢”,文章最后敘寫吳興鼎盛的文教,展現“家有詩書之聲,戶習廉恥之道”的文明盛況,于是落筆于“仁義為化,禮樂為政”的題旨。整篇文章一氣呵成,趙孟頫對于家鄉的熱愛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在一些與朋友互勉的詩歌中他亦不忘宣揚家鄉的湖山勝景:“湖山多勝處,亦可供宴坐。談笑樽俎間,佳聲滿江左?!?/p>
此外,在《吳興山水清遠圖記》中趙孟頫為故鄉山水的“清遠”特色作注。文章對吳興山水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進行描述,用語簡潔明快,風格清新自然,與景色的清遠相得益彰?!耙环剿琉B一方人”,吳興山水的熏染使得趙孟頫對“清遠”的意味情有獨鐘。流利清新、平易自然,是趙文的突出特征,而其書畫風格也深得其妙,鐘情“古意”。趙孟頫反對南宋院體末流及北方畫壇精雕細琢的不良風氣,認為:“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艷,便自謂能手,殊不知古意即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p>
二、隱逸情懷與思鄉之情的交融
自幼受儒學浸染的趙孟頫,懷有強烈的濟世理想,他著力于自身學識的提高,便是期望有用于時??梢?,趙孟頫仕元并非如其詩歌 “昔年東吳望幽燕,長路北走如登天。捉來官府竟何補,還望故鄉心惘然”(《送高仁卿還湖州》) 所說的不甘,他本就有強烈的用世之心。不顧親友的勸阻以及輿論的壓力,趙孟頫北上大都,期冀一片施展才華的天空,然而得到的卻是令他身心俱疲的牢籠。嚴格的制度和繁瑣枯燥的工作使習慣了醉心文墨、悠游閑適生活的趙孟頫不勝其擾。一腔熱情換來的卻是諸多的不如意,小到寒冷的天氣、自己對宮廷生活的不適應,大到同僚的排擠和政治才能的受制,再加上“貳臣”的精神枷鎖和遠離親朋的孤獨寂寞,使他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比一般游子更加強烈,且融入了一股濃重的隱逸情懷。
趙孟頫多有反映向往隱居的作品,如詠逸民的組詩、《五柳先生傳論》、《送吳幼清還南序》等?!段辶壬鷤髡摗分兴麑μ諟Y明安貧樂己的隱逸生活高度認同,做出“矧名教之樂,加乎冠冕;違己之病,甚于凍餒”的論斷。“如先生近之矣”的感嘆將自己對隱逸生活的向往表露無遺?!扒榧陌朔较蛲馇笏魇菫榱藢で髢刃牡钠届o,要求遠離喧囂不已的社會現實。”風光秀麗、親朋聚集的吳興對于趙孟頫而言不僅是可以避開外界煩擾的處所,更是心靈的港灣,在那里他可以得到靈魂的寬宥與安撫。《罪出》詩:
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古語已云然,見事苦不早。
平生獨往愿,丘壑寄懷抱。圖書時自娛,野性期自保。
誰令墮塵網,宛轉受纏繞。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
哀鳴誰復顧?毛羽日摧槁。向非親友贈,蔬食常不飽。
病妻抱弱子,遠去萬里道。骨肉生別離,秋垅缺拜掃。
愁深無一語,目斷南云杳。慟哭悲風來,如何訴穹昊。
進入仕途的自己從“水上鷗”淪為“籠中鳥”,“目斷南云杳”一句,將自己濃重的思鄉之情和入仕容易歸隱難的處境凄楚地道出,詩中飽含了思鄉之切、悔恨之痛與歸隱之難。身份特殊的趙孟頫顯然是元廷不可多得的“親和”招牌,普通文人享有的寬松政策自然不適用于他。《送吳幼清還南序》中既有他對友人退隱的羨慕之情,更有道不盡的憂己之苦。人不能總活在不斷的自我否定之中,趙孟頫也不例外,否則他不可能創作出那么多優秀的藝術作品,長期罪己總需要片刻的自釋。因此開篇“士少而學之于家,蓋亦欲出而用之于國,使圣賢之澤沛然及于天下,此學者之初心。然而往往淹留偃蹇,甘心草萊巖穴之間,老死而不悔,豈不畏天命而悲人窮哉!”為自身仕元進行了辯解。這在其詩歌中也有反映:“君子重道義,小人貴功名。天爵元自尊,世紛何足榮。乘除有至理,此重彼自輕。輕松與蔓草,物情當細評。勿為蔓草蕃,愿作青松貞?!保ā蹲葬尅罚端蛥怯浊暹€南序》中在反思自我的同時,還對元朝“搜訪遺逸于江南”進行褒獎。在這里我們不能將趙孟頫的褒獎單純地當做諛頌,身為南人的他受到大元天子的厚待,其感恩之情的真摯毋庸置疑,加之元朝遼闊的疆域和迅速恢復的經濟,自有一種宏大的氣象感染著身處其中的文人。然而政治抱負及自身才干的難以施展又使他郁結于胸,“于時為有用耶?為無用耶?”“以余之不才,去吳君何啻百倍!”傳達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不滿。趙孟頫在結尾追憶了自己過去“放乎山水之間,而樂乎名教之中,讀書彈琴,足以自娛”的悠游生活,傳達出對過往生活的無盡懷念。
據梅新林《中國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統計,元有252位著名文學家出生在江浙行省,比其他行省的總和還要多,可見其文化的興盛,儼然是有元一代的文學中心。趙孟頫就出生在這種人文鼎盛的環境中,再加上家族因素,他與當時的文人名流多有接觸,轉益多師。鐘靈毓秀的江南水鄉孕育出了靈動細膩的趙孟頫,特殊的人生際遇又使他對這片土地傾情無限。
參考文獻:
[1] 宋濂.元史?趙孟頫傳(卷127)[M].北京:中華書局,1997.
[2] 趙孟頫.松雪齋文集[M].臺北:太晚學生書局印行,1979.
[3] 趙孟頫研究論文集[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5.
[4] 梅新林.中國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5] 趙維江.趙孟頫文學創作平議[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3(2).
[6] 張強.回歸自然——關于人與自然的文學話題[J].淮陰師專學報,1996(10).
作 者:池曉潔,文學碩士,暨南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