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湖從來都為文人所愛。現代文學史上也有一大批詩人與西湖結緣,用“現代白話”寫下了大量歌詠西湖的詩作。吟詠這些詩作,用詩人的眼光感受西湖的萬種風情,不禁令人感慨“西湖美景千古長存”。
關鍵詞:新文學 白話詩 西湖
民國初期,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前后。政治上中國處于激烈動蕩之中,思想文化上處于新舊交替的狀態。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的白話文運動,使文學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淺顯易懂的、口語化的語言逐漸取代文言文書面語被應用到文學創作領域,不僅散文使用這種“白話”寫作,詩歌界也進行“革命”,出現了白話詩。在數量眾多的白話新詩中,以西湖為背景描寫西湖或者與西湖有關的作品數量也頗為可觀。
杭州西湖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歷來就是文學家鐘情的描寫對象,歌詠西湖的詩句諸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等,在民間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現代時期,杭州是中國新文學運動的重鎮,尤其在新詩運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時杭州不僅出現了大量新詩詩人,而且徐志摩、戴望舒這樣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詩人也誕生在杭州。這一大批年輕的新詩詩人活躍在當時的中國詩壇上,他們中的佼佼者大多創作有與杭州和西湖有關的詩歌作品,其中創作比較多、比較重要的有白話詩的主要倡導者劉大白,現代詩人、紅學家俞平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郭沫若、康白情,現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以謳歌愛情著稱的“湖畔詩人”(汪靜之、應修人、潘漠華、馮雪峰),以描寫杭州的雨巷而著稱的新詩運動的重要人物戴望舒,新詩格律化運動的重要人物朱湘,民國時期享譽最高的大詩人徐志摩等。這些詩人,他們或出生于杭州,或生活工作于杭州,或暫居留于杭州,他們沿襲著歷史上文人吟詠西湖的傳統,他們的創作,或直接以西湖景觀為題,或以西湖景觀為背景,或描繪西湖的美麗風光,或借景抒情,或借題發揮。總之,西湖的千姿百態、萬種風情,總在文人的筆下、詩人的心中。現代的我們或許要驚嘆,時代歷經更迭,語言已經變換,西湖作為文學的母題卻經久不變。
一、西湖美景,永恒的主題
民國時期的新詩,很多描寫西湖美麗景色的,用平易的白話為我們呈現出一個歷史上無數文人墨客描寫過千百次的清雅秀麗的西湖。因為以白話為介質,新詩中的西湖更具有一種清新的自然的鮮活及與普通人的生活情趣相連的氣息。
劉大白是我國新詩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其詩歌風格平易清新。他的《賣布謠》和《郵吻》是新詩中的杰作。劉大白先生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居住與工作都在杭州,因而他所創作的新詩有很多就是以杭州為題材來描寫杭州的,其中不少直接以西湖及其風景為題。他寫于1922年的《西湖秋泛(一)》{1}描寫西湖上的堤、橋:“蘇堤橫亙白堤縱:橫一長虹,縱一長虹。跨虹橋畔月朦朧:橋樣如弓,月樣如弓。”作者一定是在西湖的東面從遠處欣賞著西湖美景,堤如虹,橋如弓,南北青山倒映在水中,還有天上一輪秋月,交相輝映,如此美景,不是要令人神而往之嗎?詩人在這里將蘇堤與白堤喻為長虹,將橋與月比作弓,以不同之物比擬,相互映襯,極有新意。在《西湖秋泛(二)》中,詩人把西湖比為“軟玻璃”,是一個更為奇特的比喻。玻璃里倒映出晴空、浮云、飛鳥、遠山,更有扁舟、蓬葉交織于湖面,垂楊和紅楓佇立于湖岸,斜陽輝映,西風搖曳。一幅多美的意境啊!在這美的意境中,詩人連用 “厚墩墩”、“碧澄澄”、“一迭迭”、“一羽羽”、“一彎彎”五個疊字,形成美的韻律。后半部分則反復用一個疊字“葉葉”分別描述“垂楊”、“楓”、“扁舟”、“蓬”、“斜陽”和“西風”,不僅意蘊清新,而且形成流暢的韻律,構成無限神往的詠嘆。《湖濱晚眺》則是一幅印象主義的畫面:暮色中的西湖,一片寧靜,天邊的星星清晰可數;水底倒映出無數的星星,卻數不勝數;春天的杭州城,夜色中閃爍著萬千燈火。這里,城、湖、山,在暮色中構成一個清晰而又朦朧的畫面,詩句極為準確地捕捉到彼時彼地一瞬間的情景。其句式、押韻近似于古典詩詞,而表達則用近似于口語的白話,因而這些詩既有古典詩詞的韻律和意境,又有白話新詩的形式和清新自然的風格。這在早期白話詩中是頗為難得的佳作。
俞平伯的詩所表現的西湖的美也具有清新自然的特色。他的《孤山聽雨》{2}是五四新文學中新詩的代表作之一。曉色初露,詩人“上那放鶴亭邊,看葛嶺底晨妝”。云兒依依、小劃兒懶懶散散地傍著岸,初陽微霞,葛嶺蒼蒼可滴,幽甜的姿容真是難以言說。這是晨光中西湖可愛的模樣。下雨又如何呢?“颯颯的三兩點雨,先打上了荷葉,一切都從靜默中叫醒來。”“皺面的湖紋,半蹙著眉尖樣的,偶然間添了——花喇喇銀珠兒那番迸跳。”詩人對于湖上下雨的過程可謂觀察得細致,描述得準確。雨從遠天而來,先是三兩點,俄爾花喇喇銀珠兒般在皺面的湖上迸跳。于是,“涼隨雨生了,悶因著雷破了,翠疊的屏風煙霧似的朦朧了。”詩人的感覺也極為敏銳:在雨聲中,天氣涼了;在雷聲中,不再感到氣悶了;山上青翠的樹木被雨霧籠罩著,變得朦朧了。這白話詩所表現的雨中西湖的美,不是比蘇軾筆下“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3}更為親切、更有情趣嗎?
現代大詩人徐志摩是本能地熱愛西湖,他在日記中反復贊美西湖,“阮公墩也是個精品,夏秋間竟是個綠透了的綠洲,晚上霧靄蒼茫里,背后的群山只剩了輪廓!它與湖心亭一對乳頭形的濃青——墨青,遠望去也分不清是高樹與低枝,也分不清是榆陰是柳陰,只是兩團媚極了的青嶼——誰說這上面不是神仙之居?”“靜偃的湖與堤與印在波光里的堤影,清絕秀絕媚絕,真是理想的美人,隨她怎樣的姿態,也比擬不得的絕色。”{4}不過在徐志摩的筆下,西湖似乎只是一個美的象征,無論是他的《月下雷峰影片》,還是《西伯利亞道中憶西湖——秋雪庵蘆色作歌》,表現的都只是一種朦朧的美的意境,而沒有太多的具體的描繪。這大概就是詩人與眾不同的思維吧!
我送你一個雷峰塔影,
滿天稠密的黑云與白云;
我送你一個雷峰塔頂,
明月瀉影在眠熟的波心。
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
團團的月彩,纖纖的波鱗——
假如你我蕩一支無遮的小艇,
假如你我創一個完全的夢境!
雷峰塔倒塌于1924年(2002年重建)。徐志摩的這首《月下雷峰影片》寫于雷峰塔倒塌之前。雷峰塔在倒塌之前,與保■塔一起作為杭州西湖的標志性建筑,是西湖的名勝之一。“雷峰似老衲,保■如美女”,它們一南一北,千百年來與西湖相映襯,以歷經滄桑的風姿,令人著迷。徐志摩就說,我愛在月光下看雷峰靜極了的影子——我見了那個,便不要性命{5}。《月下雷峰影片》中雷峰塔只是作為西湖的一個標志,一個美的象征,詩人以“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團團的月彩,纖纖的波鱗——”幾個重疊的形容詞創造一種美的意境,這種意境極為朦朧,頗具夢幻的色彩。
二、西湖神韻,引人遐思
西湖自古以來被人們捧為“人間天堂”,西湖的美,無論春夏秋冬,皆有其獨特的神韻,引發人們的思古之情、戀愛之情、憂傷之情、欣喜之情,徜徉其間,令人心曠神怡。
劉大白在《秋夜湖心獨坐》{6}中描繪的秋夜西湖湖心亭是:“天心一月,湖心一我”,“疏星幾點,殘燈幾閃,流螢幾顆”,其對于西湖神韻的把握,真正繼承了張岱《陶庵夢錄》之風格,展現的是一種孤寂冷落的美感。秋夜月光中的湖心亭是冷落的,這種冷落讓人感到孤寂,但也給人別樣的美感;而且這種孤寂冷落正是詩人所企求的,因為“深深心事”要瞞過他人,唯有在游船散盡的三更時候到湖心亭可以憑欄坐,享受“密密相思”之情。這很有一些“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的味道,并且這種意境,正可以寄托詩人一顆戀愛著的心思。
很多時候,詩人只是以西湖為背景,表達自己由西湖美景而起的種種復雜的情感。汪靜之的《湖上》,即是借西湖這一美景,表達深沉的愛戀之情。詩人曾經與愛人同游西湖,但如今卻形影相吊,“西湖上一切都如舊”,甚至“野草翠得更清麗了”,但沒有愛人的陪伴,詩人像“花兒”一樣憔悴了。汪靜之寫西湖的詩很多。他的《惠的風》中收有《西湖雜詩》29首、西湖小詩16首,另外還有不少以西湖景觀題名的詩,如《微笑的西湖》《一湖碧水》《登初陽臺》《湖上》《漂流到西湖》《花塢》《湖水和小魚》,等等,基本上都是以西湖起“興”,在美麗的西湖的背景上,引發讀者的無限情思。
俞平伯的《竹簫聲里的西湖》{7}描寫的也是月夜西湖的景象,不過不再是月夜獨坐那種寂靜的情景了,而是在“淡月微云之下,西泠橋之上”,竹簫聲里,“女性美妙的歌喉顫蕩”。詩人顯然是興奮了:螢火蟲起來聽喲,蝦蟆們起來聽喲,群山也起來聽喲。于是,西湖的夜熱鬧起來了,“螢熠熠的流了,蛙閣閣的鬧了,一味的亂著了。”但歌聲漸漸散了,詩人的小船戀戀不舍地追隨她們……但是,斷還續的簫聲,“低到可愛,圓到可憐了”,而且“匆匆蕩過湖心去”。在這首詩里,俞平伯用“顫蕩”、“戀歌似的笑”、“挽歌似的哭”、“沉重的心弦”、“碎的”、“重的”、“斷還續的”等詞語描寫聲音,又用“淡月微云”、“螢火蟲起來”、“蝦蟆們起來”、“群山也起來”、“螢熠熠的”、“蛙閣閣的”、“青山睡著”等描寫西湖景色,亦表達出詩人興奮的情緒。竹、簫本來高雅,女性本來嫵媚,在西湖上聽到竹簫伴奏下的女性的歌聲,自然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而作者描繪出的這樣一幅西湖夜景,也令讀者陶醉啊。
西湖既是美麗的,又是寧靜的、雅致的,而令詩人們著迷的正是她的寧靜雅致的風度。徐志摩是現代詩壇上影響最大的詩人。他寫西湖的詩并不很多,不過幾首以西湖為題的詩:《西伯利亞道中憶西湖——秋雪庵蘆色作歌》《月下雷峰影片》《再不見雷峰》,從韻律到意蘊都代表了其一貫風格。我們試看他的《西伯利亞道中憶西湖——秋雪庵蘆色作歌》{8}:
我撿起一枝肥圓的蘆梗,
在這秋月下的蘆田;
我試一試蘆笛的新聲,
在月下的秋雪庵前。
這秋月是紛飛的碎玉,
蘆田是神仙的別殿;
我弄一弄蘆管的幽樂——
我映影在秋雪庵前。
我先吹我心中的歡喜——
清風吹露蘆雪的酥胸;
我再弄我歡喜的心機——
蘆田中見萬點的飛螢。
我記起了我生平的惆悵,
中懷不禁一陣的凄迷,
笛韻中也聽出了新來凄涼——
近水間有斷續的蛙啼。
這時候蘆雪在明月下翻舞,
我暗地思量人生的奧妙,
我正想譜一折人生的新歌,
啊,那蘆笛(碎了)再不成音調!
……
秋雪庵為杭州西溪的一處名勝。這首詩描寫月夜的秋雪庵的意境:“肥圓的蘆梗”、“紛飛的碎玉”、“萬點的飛螢”、“斷續的蛙啼”、“清風”、“笛韻”、“蘆雪”在明月下翻舞。掩映在蘆葦叢中的秋雪庵在月下具有別樣的美,仿佛“神仙的別殿”,令詩人在異國(西伯利亞)的道中想起也不禁要為之歌唱。而詩人熱愛的是“月下的秋雪庵”、“秋月下的蘆田”、“清風吹露蘆雪的酥胸”、“蘆田中見萬點的飛螢”。月下秋雪庵,是一派寧靜閑雅的風度,一幅幽遠深邃的畫,一首音韻悠揚的曲,令人心曠神怡。
俞平伯的詩也表現了西湖閑雅寧靜的美以及生活于其中的閑適。《孤山聽雨》描寫雨天的西湖不僅完全沒有緊迫感,而且雨前湖山的閑適、幽甜的姿容,雨后舟子的從容淡定,都傳遞著一種閑雅的意境:
來時的劃子橫在渡頭。
好個風風雨雨,
清冷冷的湖面。
看他一領蓑衣,
把沒篷子的打漁船,
閑閑的劃到耩花外去。
雷聲殷殷的送著,
雨絲斷了,近山綠了;
只留戀的莽蒼云氣,
正盤旋在西泠以外,
極目的幾點螺黛里。
詩人以善感而細膩的感情觸角為支點,嫻熟地運用比喻、擬人手法,描摹著湖山在夏季雷雨前后的變幻姿容,一景一物都無不浸潤著詩人的多情,正是“情似雨余粘地絮”。
三、西湖遺韻,悠遠綿長
經歷了辛亥革命,經歷了時代的風云變幻,民國時期的西湖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詩人的心中,原來的西湖具有一種古典的神韻,幽美、嫻靜、雅致、閑適,正可以寄托詩人不俗的情懷。但處于早期現代化轉型期的西湖及其所發生的種種變化,打破了詩人心中神圣的幻象,他們不免感慨、嘆息,甚至憤怒,所有這些都源于自古以來西湖在詩人心中的“情人”形象,如徐志摩的《再不見雷峰》:
再不見雷峰,雷峰坍成了一座大荒冢,
頂上有不少交抱的青蔥;
頂上有不少交抱的青蔥,
再不見雷峰,雷峰坍成了一座大荒冢。
為什么感慨,對著這光陰應分的摧殘?
世上多的是不應分的變態,
世上多的是不應分的變態;
為什么感慨,對著這光陰應分的摧殘?
為什么感慨:這塔是鎮壓,這墳是掩埋,
鎮壓還不如掩埋來得痛快!
鎮壓還不如掩埋來得痛快,
為什么感慨:這塔是鎮壓,這墳是掩埋。
再沒有雷峰;雷峰從此掩埋在人的記憶中:
像曾經的幻夢,曾經的愛寵;
像曾經的幻夢,曾經的愛寵,
再沒有雷峰,雷峰從此掩埋在人的記憶中。{9}
詩中表達的情感實在很復雜。既有對于雷峰塔倒塌的思考——雷峰塔倒塌是光陰應分的摧殘還是不應分的變態?又惋惜這“曾經的幻夢,曾經的愛寵”雷峰塔“從此掩埋在人的記憶中”。還借雷峰塔的倒塌表達了愛情受到摧殘的憤慨:“這塔是鎮壓,這墳是掩埋,鎮壓還不如掩埋來得痛快!”這象征著愛情劊子手的雷峰塔終于坍塌,而受到摧殘的愛情卻是不死的,在“坍成一座大荒冢”的雷峰塔頂,“有不少交抱的青蔥”。詩人在此一唱三嘆,音韻優美地表達了自己因雷峰塔坍塌而起的感慨,給人暢快淋漓的感覺。雷峰塔雖然坍塌,但是詩人的美的幻夢卻永遠留在“記憶”中。
戴望舒是民國時期中國現代詩壇上的象征主義詩人,是繼徐志摩之后中國現代最為顯赫的大詩人。戴望舒1905年出生于杭州大塔兒巷11號,是在杭州城的小巷子里長大的本土詩人。他的著名的《雨巷》{10}以杭州街巷為背景,構筑了一個富于濃郁的抒情色彩的朦朧的意境: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個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
綿綿陰雨、長長的狹窄的小巷、孤獨的行人,作為一種典型的江南城鎮的意象,珍藏在無數讀過戴望舒《雨巷》的年輕人的記憶中,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想。這意象,實在來自于杭州——詩人的故鄉。詩作運用復沓、疊句等手法,形成一種回環往復的旋律,循環跌宕,在朦朧的意境中婉轉地表達出一種強烈的情緒:迷茫、哀怨、惆悵。帶著這樣一個鮮明的記憶,你會不會盼望著到詩人的小巷去體驗一下他的惆悵?
①{6} 劉大白:《劉大白詩集》,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版,第436頁,第173頁。
②⑦ 俞平伯:《孤山聽雨》,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頁,第96—99頁。
③ 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④⑤ 《西湖記》,選自《一本沒有顏色的書》, 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頁,第60頁。
{8} 徐志摩:《深巷琵琶》,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70—71頁。
{9} 徐志摩:《再不見雷峰》,《徐志摩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頁。
{10} 戴望舒:《戴望舒詩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頁。
基金項目:杭州市社科基金項目《民國杭州:西湖景觀與文化傳播》成果之部
作 者:賴騫宇,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文化學、敘事學。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