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楊基是明初著名文學家,在明詞史上也有較高地位。他生長吳中,卻祖籍四川,這樣的人生背景必然會對其創作有所影響。本文通過具體分析,詳盡論證楊基詞作對蘇軾等宋代蜀籍詞人的承繼,為楊基研究增添了新的資料。
關鍵詞:楊基 蘇軾 四川 宋詞
楊基(1326—?),字孟載,號眉庵,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高啟、張羽、徐賁并稱“吳中四杰”,其中尤以楊基和高啟文學成就最高。楊基先世居于蜀之嘉州(今四川樂山),因祖父仕宦江左而定居吳中。他雖生長于蘇州,卻始終不忘故鄉嘉州。前人在論楊基的思蜀之情時,多舉他的詩篇為證,如《長江萬里圖》:“我家岷山更西住,正是岷江發源處。三巴春霽雪初消,百折千回向東去。江水東流萬里長,人今漂泊尚他鄉。煙波草色時牽恨,風雨猿聲欲斷腸。”以及《登峨眉亭》:“我亦峨眉山下客,偶因西眺憶鄉關。”等等。
今存楊基的作品中,詩有一千多首,詞僅約七十首。但實際上,楊基的詞也同樣很值得關注。清代朱彝尊認為:“王介人云,孟載詞勝于詩。”①清代陳廷焯也說:“明初如楊孟載、高季迪、劉伯溫輩,溫麗芊綿,去兩宋不遠。”②今人張仲謀著《明詞史》,專門用一節講楊基的“眉庵詞”:“在明初詞壇上,比較能夠保持唐宋詞婉媚作風的,是楊基的《眉庵詞》。”③楊基詞的地位可見一斑。
但是,前人對于楊基詞的研究固然還不夠,而且論者多著眼于楊基詞的風格,卻忘了楊基的一個重要身份——寄籍江南的蜀人,這種身份會給楊基的作品打上獨特的烙印。不僅僅是思蜀,明初去宋不遠,宋代蜀地尤其楊基故鄉嘉州眉州一帶的文學家,以蘇軾為代表,對楊基的作品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一直沒人論及。
實際上,常被用來舉例證明楊基蜀人意識的《長江萬里圖》詩,就與蘇軾有關。“我家岷山更西住,正是岷江發源處。”對照蘇軾的《游金山寺》:“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寫法上明顯有師承關系。楊基《壬子清明看花有感》,有序云:“(北宋)熙寧五年壬子清明,眉山蘇公看花于錢塘吉祥寺……洪武五年,(楊)基與員外方君看花于西江省掖,節值清明,歲亦壬子,去蘇公三百年矣。嘆公之不可見,而猶以誦公之詩也。因賦長句,以記歲月,庶為后三百年張本云。”在這段序以及楊基追步蘇軾而作的看花詩里,楊基對同鄉蘇軾的感情溢于言表。而楊基的詞,風格雖以婉約清麗為主,但并非像朱彝尊所說的那樣“皆具(姜)夔之一體”④,楊基填詞,真正學習的,是故鄉文豪蘇軾。
一、楊基詞作中,其實可以時常發現蘇詞及蘇詩的影子
楊基《清平樂?江寧春館寫懷》,其中寫道:“狂歌醉舞,俯仰成今古。”明顯源自蘇軾。蘇軾《西江月?重九》:“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好事近?黃州送君猷》:“紅粉莫悲啼,俯仰半年離別。”《八聲甘州?寄參寥子》:“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蘇軾詩集里類似的句子就更多了,如《虢國夫人夜游圖》:“人間俯仰成今古”,《中秋月寄子由三首》:“俯仰今古情”,《和蔡景繁海州石室》:“夢中舊事時一笑,坐覺俯仰成今古。”等等,不勝枚舉。蘇軾喜用俯仰之間,來形容人生如夢光陰似電,表達轉瞬中物是人非的喟嘆,楊基自覺地繼承了蘇軾的思想和寫法。
蘇軾學問淵博,常化用典故入詞,這點對后世影響極大。北宋以后的詞家,常以“掉書袋”著稱。楊基填詞也時有典故,并且有的就是來自蘇詞或蘇詩,如楊基《虞美人?湘中書所見》,寫不解音律的老叟“楚聲歌罷亂簪花”,典故來自蘇軾《吉祥寺賞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楊基《千秋歲引?江邊落梅》:“才看綠毛花底鳳,又聽黃鶴樓中笛。”“綠毛花底鳳”的典故也來自蘇軾。綠毛幺鳳為嶺南珍禽,常倒掛于梅花樹上。蘇軾被貶嶺南后,首次將這種奇特景觀寫入他的詠梅詩詞中,如《西江月?梅花》,明人楊慎認為古今梅花詞,此為第一。⑤詞中寫道:“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幺鳳。”楊基寫的并不是嶺南地區的梅花,但在下筆時,鄉賢蘇軾的詠梅神韻很自然地流出了他的筆端。
楊基詞里的蘇軾身影還有不少,如楊基的《念奴嬌?壬子重陽感舊》:“料得明年,人雖強健,雙鬢都成雪。”很明顯來自蘇軾《壬寅重九不預會獨游普門寺僧閣有懷子由》:“明年縱健人應老,昨日追歡意正違。”楊基的《水調歌頭?詠雪禁體》:“楚山埋沒何在,高處露雙尖。”也是學習蘇軾著名的詠雪詩《雪后書北臺壁二首》:“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楊基《如夢令?春曉》“催曉,催曉。隔樹數聲啼鳥”與蘇軾《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杜宇一聲春曉”,頗為相似。楊基《二郎神?旅中春曉》“新竹娟娟綠嫩”,用“娟娟”來形容竹子,唐詩中即有,如杜甫的《嚴鄭公宅同詠竹》:“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蘇軾最早用于《少年游》詞中詠竹:“雨洗娟娟嫩葉光,風吹細細綠筠香。”楊基又在蘇軾之后,用這種寫法形容新竹的嬌嫩可愛。無獨有偶,唐人杜牧的詩篇《九日齊山登高》,全詩被蘇軾 括成詞《少年游?重陽》,開篇即為“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楊基在《惜余春慢?隴頭水澀》里也沿用之:“謾攜壺,共上著翠微吟,盼白云紅樹。”表達了同樣的蕭索秋思。楊基《雙雙燕?湖南舟中見新燕》:“相期月戶云窗,依舊舞裙歌扇。”這其實是蘇軾常用來形容自己昔日旖旎生活的意象,如《次韻王忠玉游虎丘絕句三首》:“舞衣歌扇轉頭空”,《朝云詩》:“舞衫歌扇舊因緣”,《答陳述古二首》:“聞道使君歸去后,舞衫歌扇總生塵”,等等。而楊基這首詞的上闋為:
去年別處,記黃葉秋聲,晚涼庭院。匆匆欲去,再入繡幃留戀。回首東風又軟,漸細雨、梨花開遍。哪知各自飄零,向這里人家重見。
我們再來看蘇軾的《少年游?潤州作代人寄遠》:
去年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恰似 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同樣寫去年相別,秋晚冬隆,今年相思,春盡人單;同樣寫春花楊花,開遍如雪,燕子人家,飄零分散;兼以相似的繡幃窗紗,細雨風露。楊基此作,有如此蘇軾氣息,而且自然妥帖,毫無生硬搬套之感,正說明他對蘇軾相契之深。
二、楊基的思鄉詞作,尤其學習了蘇軾的筆法
楊基生長于吳中,后來因仕宦等原因浪跡湖廣山西等地,他在詞里常常思念江南故家。但他又祖籍蜀中,欽仰蘇軾并有意學之,以至于他筆下的故鄉,竟帶有很多蘇軾思鄉詞里的風情。
楊基《念奴嬌?夜泊大姑廟下,風雨無眠,賦以感懷》,寫自己在旅途中懷念“夢里家山,燈前兒女”,而詞里的風景是“只有春江如得意,添卻葡萄三尺”。《沁園春?春水》也說:“愛綠醅可染,葡萄新釀。”在詞中以綠醅和葡萄酒色來狀寫江水顏色,抒發思人的春愁,這其實發端于蘇軾。蘇軾有《滿江紅》云:“江漢西來,高樓下、蒲萄深碧。猶自帶、岷峨云浪,錦江春色。”以及《南鄉子》:“晚景落瓊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認得岷峨春雪浪,初來。萬頃蒲萄漲綠醅。”在蘇軾眼里,蒲萄綠醅般的江水,正是故鄉岷峨雪浪涌來的春色。楊基沿用了蘇軾的寫法,其兒女所在的“夢里家山”是江南,但寫來卻又帶有強烈的西蜀風采。
楊基《念奴嬌?壬子重陽感舊》:“故山何處,暮山無限紅葉。”暮色中故鄉紅葉層層,這是很美的意境,然而這樣的故鄉實則出自蘇軾。蘇軾《秋興》詩:“誰家晚吹殘紅葉,一夜歸心滿舊山。”同樣的傍晚暮色,同樣的山嶺紅葉,同樣的思鄉情愫,讓人不得不懷疑,楊基筆下的故鄉風景與蘇軾如此相似,他到底是在懷念江南,還是心目中的西蜀故鄉?
楊基思鄉時也常有歸隱的念頭,而且寫法上也常與蘇軾相同。如《清平樂?江寧春館寫懷》:“寄語此中猿鶴,先生早晚歸來。”本是自己想歸隱,卻先寄語對方等待。這與蘇軾《滿庭芳?歸去來兮》中所道“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以及《書李公擇白石山房》“若見謫仙煩寄語,康山頭白早歸來”等如出一轍。同樣,楊基《蝶戀花?卜居》:“已辦綠蓑眠細雨,料應天意還相許。”歸隱愿望希望天遂人意,這種寫法,是從蘇軾《青玉案?送伯固歸吳中》之“作個歸期天定許”,一脈相承而來的。
而楊基最明顯地體現蘇軾筆調的詞作,莫過于《小重山?祁陽道中聞蛙》。里面寫道:
獨自莫咨嗟。青煙飛揚處、有人家。且分新火試新茶。
這是直接從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中化來: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再看這首《小重山》的上闋:
累累湘云帶晚霞,東風吹絮落晴沙。夢魂今夜繞天涯。春暮也,芳草亂鳴蛙。
其實也是師承蘇軾一首思念故鄉的《浣溪沙》:
山色橫侵蘸暈霞,湘川風靜吐寒花。遠林屋散尚啼鴉。 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意象相同,感情一致,連韻腳都是同一種。楊基填詞學蘇軾,這是明證,而思鄉詞表現得尤其明顯,也反映了他心中的思蜀之情。
綜上所述,楊基詞作深受蘇軾影響是可以確定的。楊基的詩詞,前人有認為“如三吳少年,清俊可喜”⑥,但他畢竟是蜀人后裔,對自己故鄉的文豪蘇軾有意學之,增添了作品的厚重感與風格的多樣化。
三、由于宋代四川文化發達,文人眾多,明初楊基不僅學習蘇軾,還學習了故鄉嘉眉一帶的幾位先賢詞家,這在楊基詞里均有所體現
李從周,字肩吾,南宋眉山人,有一首《清平樂?美人嬌小》,下闋為:“叮嚀記取兒家:碧云隱映紅霞;直下小橋流水,門前一樹桃花。”楊基的《虞美人?湘中書所見》“門前綠水繞圍遭,閑種一株楊柳一株桃”,以及《菩薩蠻?花邊夜宿》“瀟湘門外春江水,小紅樓子臨江起。樓下是誰家,一株含笑花”,都是臨水人家,門前桃花,若非有意承襲用意,怎得筆下環境如此相似?
湯恢,字充之,南宋眉山人,有一首《八聲甘州?摘青梅薦酒》,最后云:“悵年華、不禁騷首,又天涯、彈淚送春歸。銷魂遠,千山啼 ,十里荼蘼。”楊基《夏初臨?首夏書事》最后是:“猶記當時,水晶簾、一架荼蘼。有誰知。千山杜鵑,無數鶯啼。”都是寫暮春初夏風光,意境壯美而筆含惆悵,既為惜春,也隱喻著對時代的憂傷。用詞和意象非常相似,不能以巧合視之。
唐庚,字子西,北宋末丹棱人,以詩文名世,存詞僅一首《訴衷情?旅愁》:
平生不會斂眉頭,諸事等閑休。元來卻到愁處,須著與他愁。 殘照外,大江流,去悠悠。風悲蘭杜,煙淡滄浪,何處扁舟。
楊基也有一首《訴衷情?秋雨,湘中作》:
中年人已怕逢秋,情景不相投。尋常耳邊風雨,都聽作許多愁。 千古事,幾時休,枉追求。數行鴻雁,一派瀟湘,獨自登樓。
表面看來,這兩首詞的關系不如前面例子那么顯而易見,但其實兩者寫法很值得玩味。唐庚詞先說自己生平豁達,世間諸事任性隨緣,不刻意追求。誰知愁思襲來,無從抗拒,只能任其愁之。楊基詞則反其意而用之,先寫自己人到中年,愁思增多,愈怕逢秋,尋常的風雨,也讓內心更加愁苦。始悟古來諸事,不必妄求,不需強求。兩首詞寫愁,正反相倚,其理如一。
兩首詞的下闋都有寫景。唐庚詞寫大江殘照,風煙滄浪,壯闊的背景反襯一葉小舟的無助與渺小,把旅途的孤苦無依渲染得十分強烈。楊基詞手法與唐庚一致,鴻雁之群翔,湘水之遠去,同樣壯闊的背景映襯獨自登樓的落寞與蕭然。因此,兩首詞上闋采用相反的步驟,下闋又用相似的景象,最終歸于統一的旅愁。
四、結語
楊基的好友、同為“吳中四杰”的高啟曾寫過一首詩《贈楊滎陽》,開篇為:“嘉陵美山水,亦復富文彥。楊君產其邦,材拔性高狷。”嘉陵代表巴蜀,說明當時的文壇認可楊基是蜀人,是巴蜀秀美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出了楊基。但由于楊基家族在其出生后已三世居吳,楊基又是明初江南文士的代表人物,自明至今,對楊基的研究多將其置于江南地域中考慮,偶有說到祖籍,也集中于楊基的幾篇懷蜀詩文。其實,楊基身為蜀人后裔,僅以作詞而言,不僅深受蘇軾影響,而且也學習了宋代蜀中的其他詞人。這種對蜀文化的自覺傳承,同樣表現了楊基深刻的蜀地情結和蜀人意識。
① (清)朱彝尊:《明詩綜》卷十,轉引自《眉庵集》,巴蜀書社2005年版,第396頁。
② (清)陳廷焯:《詞壇叢話》,轉引自《眉庵集》,巴蜀書社2005年版,第401頁。
③ 張仲謀:《明詞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頁。
④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四十,轉引自《眉庵集》,巴蜀書社2005年版,第396頁。
⑤ 轉引自《蘇東坡詞全編》,四川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頁。
⑥ (清)馮金伯:《詞苑萃編》卷七《品藻》,轉引自《眉庵集》,巴蜀書社2005年版,第400頁。
參考文獻:
[1] 楊基著.楊世明,楊雋校點.眉庵集[M].成都:巴蜀書社,2005.
[2] 蘇軾著.曾棗莊編.蘇東坡詞全編[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7.
[3] 蘇軾著.馮應榴輯注.蘇軾詩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 周密編.絕妙好詞[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作 者:朱瑞昌,西昌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學、新聞學。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