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公主的生日》是王爾德童話中的杰出代表。王爾德在故事中塑造了兩個主要角色:象征美的小公主與象征真和善的小矮人。故事以小矮人之死、小公主成為空心人結束,宣告了現代社會中真善美的終結。王爾德對現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進行了質疑、反思,對現代文明取代傳統文化的社會現象表示擔憂、憤慨,預示了一個艾略特式精神荒原時代的降臨。
關鍵詞:真善美 隕落 荒原時代
王爾德是19世紀末唯美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一生共創作童話九篇,原文分別于1888年和1891年以“快樂王子和其他的故事”、“石榴之家”之名出版,使得王爾德真正步入文壇,同時也為他贏得了世界文學聲譽。R.H.謝拉爾德說:“在英文中找不出來能夠跟它們相比的童話,寫得非常巧妙,故事依著一種稀有的豐富的想象發展,它們讀起來叫小孩和成人都感到興趣,而同時它們中間貫穿著一種微妙的哲學,一種對社會的控訴,一種對無產者的呼吁,這使得《快樂王子及其他故事》《石榴之家》成了控告社會制度的兩張真正的公訴狀。”
王爾德在寫給倫納德·史密斯的信中說他的童話“旨在運用精巧的童話手法,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問題”。社會問題一直是王爾德創作中關注的主要領域。
文學評論界在論及王爾德時,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不僅是唯美主義運動的領軍人物,還是一位人文主義者。早在王爾德就讀牛津大學時,他就已經是“一位早熟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人文主義者”。也有評論家認為,“王爾德是以人文主義者的身份開始他的知識分子生涯的”。19世紀末,整個資本主義社會處于一片混亂之中。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也經歷著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生活在維多利亞時代的晚期,王爾德所面對的是一個正在經歷巨大變革的社會。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王爾德認為作家應“擔負起改變民族道德觀念的重任”。
在《小公主的生日》中,王爾德以童話故事為媒介,對現實中的諸多人性道德、社會問題做了深刻的思考與批判,其中之一就是現代社會中人性的真善美問題。
一、鏡子:意識形態的映象
皇宮中的鏡子象征了人類社會的各種衡量標準,具體說,在故事里代表了社會統治者的意識形態、符合他們統治利益的是非美丑的標準。就是這一面小小的鏡子,它打破了小矮人對生活的所有期待、對未來的所有夢想,因為這個參照標準定義了小矮人的“丑”。鏡子面前的新現實讓小矮人突然迷失了自我,他忘記了自己的快樂、幽默、自信、友好、富有同情心等所有的優良品質,只記得自己很丑,自己不配擁有美麗小公主的愛情。鏡子,就如傳說中的照妖鏡一樣,使一切都得到還原:小矮人的丑陋、其他人對他的歧視與嘲弄。當然,這些都是社會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利益設置的規則,其他人則必須遵照行事。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則是故事中的樹林。“那兒沒有鏡子告訴他,他生得多丑陋”,那里沒有人為制定的標準,那里信奉真實、自由、個性與差異化。在樹林里,小矮人自由快樂,和那里的一切都相處得和諧、友好,他富有同情心,曾幫助冬天挨餓的狼群。更重要的是,小矮人“一點也不覺得自己難看”,鳥兒等也從不介意他是不是丑陋,很是喜歡他。與這些樹林里的動物不同,皇宮中受到統治思維洗腦的花兒則認為小矮人“應當一輩子都關在房里”。
小矮人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他被象征等級社會律法的皇宮鏡子判了死刑,映射19世紀末英國社會倫理道德的“鏡子”是現代社會中真善美最終消亡的根源。
二、小公主:空洞的美
小公主是皇宮中最美的人,是故事中美的化身。她有死去皇后“動人的傲慢態度”、“任性的擺頭的樣子”、“驕傲的美麗的彎彎的嘴”以及“非常漂亮的微笑”。小矮人一見她就完全被她迷住了。
可是小公主的美早已被腐朽的社會道德所浸染。她整日被圈養在皇宮,遠離自然,遠離他人,因為“只可以和跟她身份相同的小孩玩,因此她總是一個人玩,沒有誰來陪伴她”。在這樣一個封閉空間里,小公主早已失去她的本真、自我而變得自私、冷漠。她不理解國王的哀傷,也不愿違反套在她身上的道德倫理枷鎖,聽候一切教導、吩咐。面對丑陋的小矮人,她戲弄地“戴著最甜美的微笑”把頭上的白薔薇花丟給他、“嘲笑他的丑陋”、“拿他的拐腳開心”。當她聽說小矮人心碎而死時,竟命令:“以后凡是來陪我玩的人都要沒有心的才成。”
柏拉圖曾反問:“你覺得如果沒有善,那么有任何其他事物有價值嗎?”他的真實意思是:美和真沒有獨立的價值,它們的價值是由善給予的。實際上它們的價值就在于它們可以充當達到善的手段。故事以小公主成為無心之人結尾,寓意了無真無善的美在社會中的最終淪喪。
三、小矮人:真和善的淪喪
小矮人生于樹林、長于樹林。樹林是皇宮的環城大軟木樹林,象征了站在人類社會對立面的自然。樹林里沒有等級,沒有制度,象征人類理想的伊甸園。樹林里自由、平等、友愛、和諧的環境賦予了小矮人人類原始本能的真與善。他真實,即使作為小丑在皇宮中為小公主表演時,他和觀看的孩子一起笑,而且“笑得跟他們中間任何人一樣隨便,一樣快樂……就好像他真的是跟他們同類的人”,他還愛上了小公主,把自己的心事與鳥兒一起分享。他善良,“對待鳥兒都很仁慈”,在嚴冬“把自己小塊黑面包揉成屑”給找食的狼群吃。
可是,他的悲劇在兩個打獵貴族把他帶到皇宮后便開始上演。在皇宮中,他被迫給過生日的小公主跳舞,第一次成為別人取笑、嘲弄的對象。在等級森嚴的皇宮秩序中,他第一次嚴重迷失了自己,第一次感覺到害怕。在這個迷宮般的社會里,他找不到方向,感覺“宮里的空氣是很郁悶”,開始懷念“風自由自在地吹著”的樹林。而最終皇宮中的鏡子讓他認識到了現實的真相——一個和他的樹林完全不同的世界:價值倒置、冷漠壓抑、絕望荒蕪,這些讓他徹底絕望、崩潰,他無力改變這些,也無法承受這些,最后,他只能“心碎”而死。
小矮人的死寓意了人類社會傳統寶貴的精神財富——真和善,在現代文明社會中面臨的重大危機和遭受和無法愈合的重創。
四、皇宮:精神荒原的社會圖景
故事中的西班牙皇宮其實是整個現代社會的一個縮影,王爾德以小見大地真實反映了19世紀末英國的社會現實情況。“皇宮素來以培養恐怖的嗜好著稱。”作者用以下詞語概況了整個皇宮的生活及精神面貌:陰郁、悲哀、憂愁、茫然、郁悶。在這樣壓抑的社會環境下,人們逐漸失去本真、自我,人際關系出現扭曲、異化。皇宮已經是一個精神荒原的縮影。
愁悶不快的國王沉浸在過去不理朝政“已經同‘悲哀’結了婚”;國王的兄弟的殘酷“就是在西班牙也是很出名的”,并傳說毒死王后。公爵夫人臉色嚴厲、微笑冷淡、嘴唇慘白無色,最終成為沒有思想的行尸走肉;與世隔絕的小公主面對小矮人之死冷酷無情、毫無同情心,下令“以后凡是來陪我玩的人都要沒有心的才成”;花兒十分瞧不起蹦蹦跳跳、飛來飛去的各種動物,它們迷失于現實既定的秩序之中,認為“有教養的人總是喜歡像我們這樣規規矩矩地待在一個地方……要是我們想換換空氣,我們就直接找了園丁來,他便把我們搬到另一個花壇去。這是很尊嚴的,而且應當是這樣”。
以上種種社會怪相皆是一個沉悶、如無生機如死水般的社會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社會氣氛壓抑、人性扭曲變態、人際關系冷漠異化是人類進入精神荒原時代的征兆。社會已經淪落為“空心人”的社會。
五、結語
人文主義思想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完善自己和改造世界。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王爾德為實現改造世界、革新時代的理想做出了種種努力。作為一個唯美主義者,王爾德創作旨趣絕非風花雪月,而是在一個“貧乏的時代”,通過對現代人和現代世界的描寫,去承擔精神深層襲來的虛無感的努力。《小公主的生日》即是王爾德這種努力的明證。王爾德一方面在精神上維系著文藝復興至啟蒙時代以來的人本主義的余緒,另一方面已感悟到嚴酷冷漠的生活對這一理想的摧毀。在作品中,通過對象征社會現實的皇宮、象征美的小公主以及象征人類善和真的小矮人的塑造,王爾德展示了19世紀末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社會的現實圖景與精神面貌——一個沒有真善美、沒有心的荒原。對此,王爾德表達了自己的無奈與擔憂,并大膽預示了一個可怕的精神荒原時代的降臨,藉此警醒世人,以期引起關注。
參考文獻:
[1] 陳淑儀,苑輝.個人與文化的雙重迷惘——艾略特創作《荒原》之根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2] 奧斯卡·王爾德.快樂王子[M].巴金譯.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81.
[3] 陳莉莎,姚佩芝.王爾德人文主義思想的顛覆性[J].外國文學研究,2010(1).
[4] 索亞軍.柏拉圖哲學中真善美的統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1).
[5] 王洪琛.現代視野中的唯美主義[J].外國文學研究,2004(4).
作 者:袁慶鋒,華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