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崇古文訣》的編者樓昉是《古文關鍵》的編者呂祖謙的學生,加之《古文關鍵》的典范意義和重大影響,樓昉難免會感到一種影響的抑制和超越的艱難,故而在某些時候,他只能沿用師說;但樓昉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在繼承師說的同時,能夠盡力創新,超越師說,從影響的抑制和焦慮中解脫出來,使《崇古文訣》一編得以獨抒己意、自具面目。與《古文關鍵》相比,《崇古文訣》更具審美眼光,更關注古文的審美特質與藝術之美,帶有更多審美批評的味道。
關鍵詞:古文選本 《崇古文訣》 選評特色 《古文關鍵》
宋代古文創作興盛,選本繁滋,在當時產生過重大影響且流傳后世為人所重者主要有三種:呂祖謙《古文關鍵》、樓 《崇古文訣》和謝枋得《文章軌范》。《四庫全書總目?〈崇古文訣〉提要》云:“宋人多講古文,而當時選本存于今者不過三四家……世所傳誦,惟呂祖謙《古文關鍵》、謝枋得《文章軌范》及 此書而已。”①近年來選本研究頗為興盛,但絕大部分成果集中在對明清選本的研究上,專注于宋代選本者頗為罕見。筆者不揣谫陋,試對《崇古文訣》之選評特色略作探究,兼與《古文關鍵》比較。
一
《崇古文訣》的編者樓 是《古文關鍵》的編者呂祖謙的學生,故《崇古文訣》對《古文關鍵》多有繼承,陳振孫稱其“大略如呂氏《關鍵》”②,四庫館臣亦謂“ 受業于呂祖謙,故因其師說,推闡加密”③。
但《崇古文訣》的特色也是非常明顯的。首先一望而知的是選文的范圍、數量、體式較之《古文關鍵》有明顯拓展。《古文關鍵》所選皆唐宋之文,凡8家63篇;《崇古文訣》則上溯至先秦兩漢,對唐宋之文亦大大擴充了選擇范圍,共選48家201篇④;《古文關鍵》所選幾乎全為論體文,《崇古文訣》則眾體兼備,除論體文外,兼取記敘、抒情之文。故而,陳振孫稱其“所取自《史》《漢》而下至于本朝,篇目增多,發明尤精當,學者便之”⑤。
此外,從《崇古文訣》對入選古文的具體評點來看,它比《古文關鍵》更注重古文藝術之美。《崇古文訣》與《古文關鍵》一樣,都是評點式的古文選本,都是通過對古文文本的細致閱讀與精妙評點,對讀者有所教益,這種教益因其具體針對性和實際可感性而容易被讀者所接受。但是,《古文關鍵》的評點相對而言系統性較強,它在全編之首冠以“總論看文字法”、“論作文法”、“論文字病”三大板塊,對評點的總體原則和指導思想進行了說明,在對所選文章進行具體評點時,即在此框架內展開,這樣處理的好處是框架分明、重點突出;缺點則是沉穩有余、靈動不足,客觀有余、情感不足。《崇古文訣》繼承了《古文關鍵》重視古文章法、布局、技法的特點,但它沒有一個約束性、規范性的“總論”,更為靈活機動,帶有更多“品評”的味道。
《崇古文訣》所選古文中,有16篇與《古文關鍵》同,具體篇目為:韓愈《原道》、韓愈《諫臣論》、韓愈《與孟簡尚書書》、柳宗元《封建論》、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柳宗元《梓人傳》、柳宗元《捕蛇者說》、柳宗元《與韓愈論史書》(《古文關鍵》為《與韓愈論史官書》)、歐陽修《上范司諫書》、歐陽修《送徐無黨南歸序》、蘇洵《審勢》、蘇洵《管仲》(《古文關鍵》為《管仲論》)、蘇洵《上富丞相書》、蘇軾《范增論》、蘇軾《倡勇敢》、曾鞏《戰國策目錄序》。通過對這16篇古文的評點進行比較,我們發現,《崇古文訣》繼承了《古文關鍵》注重辨明古文體式、解析古文章法布局的特點,對某些篇目的評點亦受到《古文關鍵》的啟發。在上述16篇古文中,有3篇直接襲用了《古文關鍵》的評點,評《諫臣論》“是箴規攻擊體,是反難文字之格”,評《與孟簡尚書書》“此一篇須看大開闔”,評《梓人傳》“抑揚好,一節應一節”,均直接襲用了《古文關鍵》的評點。另有兩篇的評點與《古文關鍵》大略相似,評《與韓愈論史書》“掊擊辯難之體”,略同于《古文關鍵》之“攻擊辨詰體”;評《管仲》“老泉諸論中,惟此論最純正”,略同于《古文關鍵》之“老蘇大率多是權書,惟此文句句的當”。
這種情況說明,《崇古文訣》作為《古文關鍵》之后的古文選本,樓 作為呂祖謙的學生,不可避免地處于一種“影響的焦慮”之中,正所謂:“由于上一位統治者的政績,王子的治國之責被加重了。”“一個著名作家的后來者面臨著同樣的困難。”⑥由于《古文關鍵》的典范意義和重大影響,“當時多傳習之”⑦,且評價極高。在此種情形下,樓 難免會感到一種影響的抑制和超越的艱難,故而在某些時候,他只能沿用師說,甚至不由自主地發出慨嘆:“東萊批抹盡之。”(卷一二評《梓人傳》)
二
樓 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在繼承師說的同時,能夠盡力創新,超越師說,從影響的抑制和焦慮中解脫出來,使《崇古文訣》一編得以獨抒己意、自具面目。
《古文關鍵》對上述16篇古文的評點,大多比較簡略,一般只對“關鍵”之處略加尋繹,意到即止,且有4篇古文略無評點;《崇古文訣》則篇各有評,而且更加詳備,如柳宗元《封建論》,《古文關鍵》只云“此是鋪敘間架法”,《崇古文訣》則曰“以封建為不得已,以秦為公天下之制,皆非正論,所以引周之失、秦之得證佐甚詳,然皆有說以破之。但文字絕好,所謂強辭奪正理”。其次,《崇古文訣》對上述16篇古文的評點中,有不少是兼與他文比較,從而使評點更為深入,如評《諫臣論》時謂“當以《范司諫書》相兼看”,評《種樹郭橐駝傳》時謂“與《捕蛇說》同一機栝”等。再者,《崇古文訣》對上述16篇古文的評點較之《古文關鍵》,大多更為真切,最典型的是對柳宗元《捕蛇者說》的評點:《古文關鍵》只云“感慨譏諷體”,是對文章體式的一種客觀、沉靜的概括;《崇古文訣》則云:“犯死捕蛇,乃以為幸;更役復賦,反以為不幸。此豈人之情也哉?必有甚不得已者耳。此文抑揚起伏,宛轉斡旋,含無限悲傷凄惋之態,若轉以上聞,所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選家以情觀文,真切動人,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而在《崇古文訣》所選的其余185篇古文中,其評點特色體現得更為鮮明、更為充分,因為一旦脫離了《古文關鍵》的選文范圍,樓 便真正、完全地擺脫了“影響的焦慮”,將自己的文思與情感徹底釋放,從而全面呈現出“品評”之特色。概而論之,《崇古文訣》的“品評”特色除上面已經述及的幾點外,主要還有以下三個方面:
1.文采的關注與評點的靈動
就選家之主觀動機而言,宋代的古文選本一般都是為了給士子提供一個摹習科場之文的范本,故而大多拘于古文之章法結構、用語下字,因為這些皆可見易學且有“四兩撥千斤”之效;它們大多對古文的文采風流熟視無睹,少有言及,因為文采一端,大概只可意會難以言傳,更難以在短期內立竿見影。《崇古文訣》是宋代古文選本中較早關注古文之文采者,它雖然與多數古文選本一樣,對古文在“首尾布置”、“造語”、“下字”等技巧方面的精妙之處津津樂道,但它同時開始對古文之文采給予必要的關注。雖然受南宋古文尚理輕文總體氛圍的影響,《崇古文訣》對古文文采的正面、直接評點不是太多,但它經常高屋建瓴、大處著眼,對古文之風格、筆力、氣勢等進行一種宏觀性整體評價,而在這種宏觀性整體評價之中,對古文文采的關注是不言而喻的。如評歐陽修《醉翁亭記》“筆端有畫”(卷一八),評歐陽修《祭蘇子美文》“卓犖俊邁”(卷一八),評蘇軾《徐州上皇帝書》“決江河而注之海,未足以諭其勢也”(卷二四),評蘇洵《仲兄文甫字說》“此等文字,古今自有數”(卷二一),評蘇軾《大悲閣記》“如生蛇活龍”(卷二五),評曾鞏《擬硯臺記》“狀物之妙,非常人可及”(卷二七),評李清臣《議兵策上》“變態百出,可喜可愕”(卷二八),評李清臣《議兵策中》“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略無間斷”(卷二八),等等。
因為對古文文采的關注,《崇古文訣》的評點語言也隨之變得靈動活潑、文采斐然,與《古文關鍵》形成鮮明對比。《古文關鍵》的評點在典范之余,略失于板正;《崇古文訣》則文思活潑,不拘一格,往往能自出機杼,獨出意表,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除方才所舉各例外,其他如評柳宗元《東池戴氏堂記》:“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如累九層之臺,一級高一級,而豐約不差毫厘。”(卷一二)評范仲淹《岳陽樓記》:“最妙處在臨了斷遣一轉語,乃知此老胸襟宇量,直與岳陽洞庭同其廣大。”(卷一六)評李清臣《法原》:“以警策語易陳言,以杰特句發新意。所謂化臭腐為神奇者。”(卷二八)等等。從這些評點來看,樓 在評點古文時,視野較為開闊,姿態較為灑脫,思維呈現出多維發散狀態,故而語言靈動,機鋒頻出。
2.自我情感的深度介入
選家自我情感的深度介入,是《崇古文訣》難能可貴的一點。在多數選家眼中,選本中所選之文不過是一個個等待解析的客觀對象;選家的任務,就是如庖丁解牛一般,將文章細拆詳解,讓讀者對文章之“技經肯綮”了然于心,習而從之。但在樓 看來,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被視為一個兀自獨立的文本,文章除了其本身的章法、布局、遣辭用句等文本形態方面的特色外,還承載了作者豐富的情感,反映出作者的個性、氣質、動機等心理因素和精神因素,故而他在評點文章時,往往設身處地為作者著想,慣于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以心悟人,如評柳宗元《乞巧文》:“當與《送窮文》相對看。然退之之固窮乃其真情,子厚抱拙終身,豈其本心歟?”(卷一五)
也正因為此,樓 在評點的過程中常常被評點對象所寫人物的精神、意緒所感染,被評點對象表現內容的幽 、深邃所打動,甚至不能自已;故而《崇古文訣》中有很多評點真誠切當,令人為之動容感慨。如評司馬遷《答任安書》:“讀之令人感激悲痛,然看得豪氣猶未盡除。”(卷四)評韓愈《祭兄子老成文》:“悲痛凄惋,道出肺腑中事,而熏然慈良之意見于言外。”(卷八)評韓愈《唐故河中府法曹張君墓碣》:“丁寧反復,委蛇曲折,讀之使人感動。”(卷九)評歐陽修《五代史宦者傳論》:“讀之使人憤痛而悲傷,深于世變之言也。”(卷一九)評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后》:“文字不過二百字,而其中該括無限盛衰治亂之變,意有含蓄,事存鑒戒⑧,讀之令人感嘆。”(卷三二)等等。
3.對文“味”的追尋與迷戀
對文“味”的追尋與迷戀,也是《崇古文訣》頗具特色的一點。自從鐘嶸在《詩品》中正式提出“滋味”說以來,古人對“味”的關注與時俱增,但這種關注大多是針對詩歌作品;對于古文作品,少有言其“味”者。《崇古文訣》在這方面可謂獨出手眼,其評點常常越過古文文本本身,汲汲于對古文之“味”的追尋。
就《崇古文訣》的具體評點來看,在樓 眼中,古文之“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行文之精妙,如評司馬遷《自序》:“文字反復委折,有開闔變化之妙,尤宜玩味。”(卷四)二是情感之深邃,如評諸葛亮《出師表》:“規模正大,志念深遠,詳味乃見。”(卷七)三是含蘊之悠長,如評陳師道《思亭記》:“節奏相生,血脈相續,無窮之意見于言外。”(卷三一)正是因為優秀的古文作品行文精妙、情感深邃、含蘊悠長,使其辭淺而義深,言近而旨遠,雖發語已殫,而余韻裊裊,讓人回味無窮,有滋有味。
《崇古文訣》中,樓 對大量古文的評點都涉及到古文之“味”,見出他對文“味”的迷戀。如評韓愈《殿中少監馬君墓銘》:“敘事有法,辭極簡嚴,而意味深長。”(卷九)評蘇軾《表忠觀碑》:“意在言外,文極典雅。”(卷二四)評張耒《書五代郭崇韜卷后》:“意味深長,盡可索玩。”(卷二九)評王震《南豐集序》:“尤有余味。”(卷三二)評唐庚《家藏古硯銘》:“文見于此而寄興在彼。”(卷三二)評唐庚《議賞論》:“議論精確,文詞雅健,意有含蓄,能發明他人所不能到。不可以淺近求,宜深味之。”(卷三二)評胡宏《假陸賈對》:“議論正大,規摹開闊,不可獨以文字觀。而抑揚起伏,假設高帝、陸賈問對之辭,尤可玩味。”(卷三五)
三
總體來看,《崇古文訣》雖然繼承了《古文關鍵》關注古文章法、布局、用筆、技法的特色,但它并未拘拘孑孑、自限疆域、故步自封,而是將自我貼近文本,精細閱讀,用心品評,有感而發,以飽蘸情感、靈動生姿的語言,表述其獨有看法與真切感受,故能做到游刃有余,姿態百出,各盡其妙。與《古文關鍵》相比,《崇古文訣》更具審美眼光,更關注古文的審美特質與藝術之美,帶有更多審美批評的味道。⑨
《崇古文訣》的評點之所以呈現出上述特點,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崇古文訣》選文數量是《古文關鍵》的三倍有余,且幾乎篇篇有評點,故而樓 在評點時,心態較為放松,有較多感性書寫、自由發揮的成分,而無《古文關鍵》因選不數人、人不數篇而自然產生出來的一種典范意識;二是樓 本人行文風格的一種自然流露,《延 四明志》載:“樓 ,字 叔,與弟 俱以文名……其文汪洋浩博,宜于議論,援引敘說,小能使之大……風止水靜,泊然不能以窺其 ,故其從學者凡數百人。”⑩
①{3} (清)永 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八七《崇古文訣》提要,中華書局1965年版,下冊,第1699頁,第1699頁。
②{5}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五,徐小蠻、顧美華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52頁,第452頁。
④ 據中華再造善本(依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元刻本影印)統計,該本題名《迂齋先生標注崇古文訣》,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版。
⑥ [美]哈羅德?布魯姆:《影響的焦慮》,徐文博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29頁。
⑦ (清)張云章:《古文關鍵序》,《叢書集成初編》本《古文關鍵》卷首。
⑧ 中華再造善本無“戒”字,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補。
⑨ 關于《崇古文訣》之評點近于審美批評這一點,時賢已經有所論及,張毅先生《宋代文學思想史》在論述“講求實用的‘文法’理論和散文評點”時,認為樓 “不限于句法章法的說明,進而欣賞作家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的筆力和妙處。這就使他的評點不像文章講評而近于審美批評了”(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238頁)。惜限于全書體例,張著對此未能充分展開。
⑩ (元)馬澤修、袁桷纂:《延 四明志》卷五“人物考”中,《宋元方志叢刊》本,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冊,第6210頁。
基金項目:廣東高校優秀青年創新人才培養計劃項目(批準號WYM10010)
作 者:鄧建,廣東海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