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傳承民族文化。”詩詞不僅是我們古代中華民族歷史、思想、文化的載體,更是我們民族文化之根,它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學生學習詩詞也就是對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最直接的傳承。那么怎樣才能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呢?讓學生的思維火花得以爆發呢?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嘗試性的探索實踐,總結出以下幾種做法。
一、導語設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說:“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可見興趣對學生學習的重要。詩詞離學生所處的時代比較久遠,有的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經歷才能理解其中的思想內涵。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思維,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導語可以這樣設計: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把杜甫命名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杜甫43歲的時候,爆發了一場有名的戰亂,那就是安史之亂。公元759年歲末,杜甫一家輾轉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塊荒地,蓋了一所茅屋,總算暫時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堅固,兩年后的一個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萬千,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不朽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這樣,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就得到挑動、感染和熏陶,就會精神抖擻得來學習這篇文章,來對課文進行閱讀、探討和推究,去感受杜甫跳出個人的圈子,為天下貧寒的讀書人疾呼的憂國憂民的情懷,這時學生的思維就得到了激發,得到了訓練。
二、用心品讀,激發學生表達欲
眾所周知,品讀在詩詞教學中非常重要,可以說是打開詩詞大門的一把鑰匙。通過讀詩詞,能了解基本內容,以致能順暢地背誦一些基本篇目。學習一篇詩詞前老師可先要求學生收集資料,了解背景后,指導學生誦讀,讓學生用文化的思維來學習。如在教學李白的《行路難》這首古詩時,可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把學生情不自禁帶入詩人在長安經歷仕途的風波,瞻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但仍然堅信自己有理想實現的一天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是他唱出的最強音。這樣學生會自然體會出作者的心境,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暢所欲言,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思維集中、條理、準確、通順的語言能力和他們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問題的有效設置,引爆學生思維火花
在教學陶淵明的《飲酒》時,我指導學生誦讀后,在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抓住契機順勢向學生提出精心準備的如下問題:1、怎樣理解學生的“心遠地自偏”?2、“悠然”兩個字用的很好,可以體會到作者怎樣的心境?3、詩的結尾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即可得出作者的心已經遠離了世俗名利、內心非常平靜,所以覺得自己的住處很僻靜了。第二個和第三個問題,我在課堂上讓學生花十分鐘去靜心暢想,學生能在短暫的十分鐘內大膽地放飛想象的翅膀,進行形象而生動的對話描寫,很多學生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他們爭先恐后想把自己想象的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這不僅激勵了學生獨立的、自由地、大膽地進行思考,而且讓他們的思維火花得以迸發。
四、故事、課本劇,激發學生表演欲
當然,“教無定法”,詩詞課堂教學的模式不是固定的,教學方法是靈活的,有的是優美的寫景抒情的,還有的是故事性很強的。對故事性很強的詩可以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編寫故事,講故事,有的還可根據情節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如進行《木蘭詩》的教學時,可以先講解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進行完《木蘭詩》中的一、二節教學后,就可以讓學生想象并表演出木蘭下決心替父從軍的情景,或用書上語言進行表演;或可以增加難度,用白話文進行表演,或讓其他的學生在表演的同時進行背誦的配合。這樣一來,既鍛煉他們的理解能力,也鍛煉他們的表演能力,更使課堂充滿了創造的喜悅和青春的活力。像《木蘭詩》這類的長篇敘事詩都可以這樣來教學。
五、多媒體的使用,激發學生合作熱情
將現代多媒體技術引入詩詞教學可以讓學生感覺耳目一新,豐富多彩。它具有突破時空、增加范圍、擴大容量的特點,增加了教材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從教學方式或手段來看,它有別于傳統教學。首先,它的生動性、形象性等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學生的探究欲、合作熱情。它可以使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如進行《蒹葭》教學時,屏幕上反復出現秋水邊,蘆葦茂密,伊人獨立追尋的情景,如詩如畫,如泣如訴,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美景,并伴以悅耳動聽的解說,悠揚的古箏獨奏曲讓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的審美對象,使學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
當然,以上這幾種做法,要能做的更有實效,老師必須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合理評價,來激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引發學生創新的激情,從而使學生從能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向能夠獨立探討、提出問題的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