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知識的獲取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這就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就要求教師應在物理新課程教學中采取全新的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思想。因此,在教學中我嘗試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指導初中物理新課程的教學。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把“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作為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強調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創設,使學習者真正進入教學的真實情境。通過學習者的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搜索與分析探究,提出問題、做出猜想與假設和進行實驗驗證,發現規律以及對某些學習成果的評價。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應用建構主義理論的觀點:
一、以教師為主導進行物理“情境”創設
建構主義理論雖然非常重視個體的自我發展,但也不否認外界的引導即教師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追求教與學的合作化,并強調創設真實的物理情景。教學設計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特征分析以及媒體的選擇與利用,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情境的創設問題,并把情境創設問題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創設多種情境,或有問題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興奮、或有場景引人入勝、或有懸念引人深思。例如,在《浮力》一節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感受從水中提起一桶裝滿純凈水的水桶,浸沒在水中時非常輕,露出水面后變重了,離開水面后學生很難提動了。真實的物理情景的創設令學生興奮,促使學生積極提問、帶著問題去探究,才能變成其認知結構中的知識 ,使學生真正進入教學的真實情境。
二、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進行“協作”學習
教學的環境是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內容的、有力的協作環境。我們主張“學生是知識的積極建構者,而教師是學生建構知識的支持者”。所謂“師生互動”,指的是師生之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師生相互交流與影響,所謂“生生互動”,指的是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包括小組實驗、小組討論、相互評價、相互激勵、互幫互學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與競爭的生生關系。物理知識特別是新課程的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識都比較有趣,與生活現實結合得比較緊密,物理課正是訓練學生合作、發問、討論、總結、進步的最佳場所。例如,在《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學生實驗中,有些小組在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滑到阻值最大后閉合開關,觀察到小燈泡不亮。學生提出燈泡壞了時,教師請小組成員討論:小燈泡不亮有幾種可能?怎樣確定或排除這種可能?通過教師的引導、生生互動、合作,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相互的思維撞擊主動地去建構知識,深刻的理解知識,掌握技能。要相信學生中蘊藏著巨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的任務是把它們開發出來,就是說我們應著力使我們的教學形式具有開放性。
三、以物理課堂為陣地進行“會話”商討
要使學習者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就必須為學習者的自主化學習、個性化學習、多元化學習、“會話”學習提供信息資源。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使之感到物理課堂教學是輕松的、有趣的,從而主動觀察、主動思索、積極參與、發表意見、交流信息、相互啟發、暢所欲言,在不斷肯定、修正自己的思維過程中實現自我構建。例如,在《力與運動的關系》一節的教學中,學生由于生活中常見到“風吹樹搖,風停樹靜”而認為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課堂上讓學生互相交流、討論、爭論,在師生平等交流的氛圍中,有的學生持“支持”觀點,有的學生持“反對”觀點,各自有各自的理由,在互相質疑的情況下,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實驗。通過實驗學生得出: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車運動的路程越長。此時教師提出問題,如果阻力減小到零呢?學生能得到猜想小車永遠直線運動下去。教師進而提出小車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怎樣改變小車的運動狀態?通過會話、協作使學生建構起自己的見解,而不是去拿來老師現成的結論。在物理課堂上要引導學生發言和爭論,教師要收集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認真分析學生思維的差異、特點、方法和過程,以實現有效的教學指導。“會話”是協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以創新為目標進行“意義建構”
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培養學習者的主動“建構”能力。建構主義理論啟示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我們的長期存在的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的灌輸式教學,灌輸式教學把學生當作是接受的主體,而不是創建的主體;往往是教師提出問題,教師給出結果,是教師在代替學生建立知識體系,而不是學生自己建立知識體系。這樣培養的學生欠缺發現新問題、運用新方法,提出新見解的能力,更缺乏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在深入進行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必須轉變理念,大膽創新,積極開發學習資源,探索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形成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轉變為通過情境創設、協作學習、會話商討、意義建構等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過程,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真正落實新課程的理念,為教學改革開創一個嶄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林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現代教育技術,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1999(3)
[2]薛國風.建構主義教學 理論的實踐影響及效果分析,外國教育研究,2003(11)
[3]章澤淵.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振華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