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個體對客觀世界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生的內心的態度體驗。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情感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在體育教學中同樣如此,我們體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僅要給學生傳授體育保健知識和運動技能,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更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事實上,這也正是新的體育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目標:傳授體育知識、培養運動技能,陶冶情感態度。為此,我們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材要求和學生心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情感目標,將知識傳授與情感教育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得以身心愉悅,情感升華。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初中體育教學中情感的培養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愉悅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動機
學習動機是個體在學習需要的前提下,從內心深處產生的、引導學生不斷探索的內在動力。學習動機可以有效的推動個體去實現某一目標,并在此過程中,笑對困難,不斷前行。良好的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生學習知識,形成健康品格的重要因素,是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直接動力源泉。
在教學中,根據體育學科的特點,給學生創設各種活動的情境,讓學生在充滿競爭的情境中感受樂趣,體驗追逐后獲取勝利的快感。此外,建立正確的評價機制,不斷給學生以鼓勵,尤其是那些運動上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更應在教學的過程中,不經意間給他們以鼓勵,幫助,幫助他們不斷體驗體育課堂的成功,從而形成健康正確的學習動機。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不斷激發和滋養學生廣泛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對體育課堂的情感,離不開學生興趣的激發。試想,學生對體育課堂和體育項目了無興趣,對其感覺索然無味,又怎能產生對體育課堂的積極情感。因此,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濃厚的興趣,激發他們對體育學科強烈的認同感,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基礎。
1.面向學生心理,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者,而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源泉。要想提高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教師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做好引導工作。尤其是初中學生,其性格特點多表現為好奇、好動,求知欲強,接受新知識較快,對一些新穎的動作興趣濃厚,而對那些單調、乏味、機械重復的動作則比較厭倦,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應針對這一特點,將教學重難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做到寬嚴有度,張弛結合,讓學生既感受到體育課堂的嚴謹,又能體會體育課堂與眾不同的快樂。如我在教學立定跳遠時,根據學生實際,在上課之前先劃好相距1.2米到1.4米的平行線若干,再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開展蛙跳訓練和比賽,很多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了巨大的熱情,他們在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參與了比賽,可謂汗水伴隨著笑聲,其間,我把一些同學的“經典”動作拍了下來,給其他同學欣賞,更是延續了課堂上的笑聲和快樂,更有的學生還將比賽中的精彩場面寫在了語文課的作文上。試想,這樣生動活潑,貼近學生心理的課堂怎能不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掌握知識,促進學生智力的提高?
2.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拉近師生情感
很多體育教師在體育課堂上,總是習慣于沿襲“教師講解——示范——學生訓練”的模式,學生在這樣一成不變的模式下難免會表現出厭煩。而如果我們能夠結合教材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則可讓學生有常學常新之感。如在進行側手翻教學時。傳統的教法學生在一開始還興味盎然,興趣濃厚,但動作練習一段時間后,學生的積極性就會急劇下降。為此,我突破傳統思維,先讓學生三人一組在保護下進行倒立訓練,讓學生體會人體在體位改變后的感覺,怎樣才能保持平衡,然后再讓學生相互保護下進行劈直分腿訓練、依次完成推手、慢放腿等動作,逐漸感受完整的動作過程,體會其要領。這樣,很多學生利用較短的時間即可基本掌握側手翻的動作技巧,效果較為明顯。學生也會在這樣富有創新的課堂中,產生對體育課堂的無限留戀,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
三、發揮教師的人格的魅力的作用,讓體育課堂真情涌動
教師的儀表和精神狀態對學生無時不刻的產生著影響,其積極的情感和情緒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的情緒。那種不修邊幅,粗魯尖刻的教師怎能博得學生的情感認同,那種在體育課堂無視學生尊嚴和人格,不顧學生心理感受的老師,學生只會對他們敬而遠之。因此,我們體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從諸多方面,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如言談舉止、穿戴著裝給學生以美的熏陶,在課堂上以飽滿積極的精神狀態不斷感染學生,給學生以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使他們產生克服心靈上的溫暖。只有學生置身于這種真情流淌的課堂中,他們才會全神貫注,意氣風發地參與課堂,全身心地投入項目的訓練中;反之,那種壓抑、缺乏情感潤滑的課堂,學生只會在沉悶、孤獨的氛圍中機械的重復,學生則難免三心二意,顧此失彼,不僅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還會導致課堂教學事故的發生。
總之,培養學生積極的體育情感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它需要我們廣大體育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體質和技能等生理素養,更要研究學生的心理,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愛、所想,在平時的教學中,以貼近學生身心的方法,潛移默化的滲透。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身心兩健的合格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袁集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