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語文新課標準》提出:要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解讀這個標準, 學生因為生活經歷,環境,教育的不同,對同一文本見解自然是各有千秋,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應尊重學生個性化閱讀。
誤區:可事實是有些解讀完全背離了文本作者的意愿甚至歪曲了主題. 表面看這樣的解讀是新穎的,前衛的,可實際上是膚淺的,隨心所欲的。如果這樣解讀,我們可以用保護自然動物的需要批判施耐庵《武松打虎》,可以用唯物主義思想批判蒲松齡的《畫皮》,可以用儒家的入世批判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可以用道家的出世來批判杜甫的《三吏》《三別》,可以用卡夫卡的現代主義批判巴爾扎克的現實主義。所以,這樣的解讀是毫無意義的,是思想懶漢的作風,這恰恰是缺失自我個性解讀,把自己凌駕于文本之上的一種想當然。表面看,課堂熱鬧了,學生的淺層次需求滿足了。但是,這樣的,沒有預設的“放羊式”的“多元解讀”,往往產生 “腳踏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局面, 導致語文閱讀教學出現了斷裂甚至雜亂無章的形勢。
對策:課堂上,教師決不能錯誤地把學生那些并無生成價值的疑問、想法,當作“意外”獲得的知識的“生長點”,因而過分地放縱了學生的不當需求,被學生牽著鼻子走了。在上課前,作好預設是必要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教師在課前必須對教學目的、任務和過程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只是,預設要適度,要留有空間。那么,預設什么?怎樣預設才能使課堂解讀更多元更深入呢?
我認為教師必須先深入研讀文本:作者與假想的讀者對象之間的關系; 作者及其所處的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充分理解并體驗作者通過文本所表達的感情;文本語言作為這種思想感情的載體的作用。 從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感受對文本有深入的理解,再廣泛搜集資料,諸如作者寫作及發表的背景,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背景,高屋建瓴的把握文本,盡可能的把握作者的各種指向,意圖。再對教材提供的課程資源進行選擇,看哪些需要更新、哪些需要進一步挖掘;還要緊密聯系社會生活的實際,將最新、最典型、最貼切的資源引入課堂教學。從而找到正確處理課堂與文本的結合點,適度的教學起點和銜接點,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前提。如果教學的起點過低,那將是一種無效的課堂,學生什么也沒有學到;起點過高,教學目標則很難實現。
教師在自己的頭腦中,要盡可能的預設出學生會提出什么問題,喜歡什么樣的學習方式,生活中有怎樣的體驗,解讀會有哪些感悟,探究會有哪些答案等,在此基礎上教師怎樣肯定、鼓勵、引導、矯正等。教師針對文章特點和學生特點作好預設,做到心中有本,眼中有人,手中有法,才能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多元,更深入 。
例:《消逝的仙湖——羅布泊》的教學片段
師:請你讀出你最想讀的一段,并說出想讀的理由或朗讀時的感受。
生1:“盲目增加耕地用水……‘四盲’像個巨大的吸水鬼,終于將塔里木河抽干”這個句子讓我感覺非常沉重,人們的盲目造成了仙湖的消逝,人們的盲目造成了家園的毀滅,人們的盲目最終會為自己掘好墳墓。“‘四盲’像個巨大的吸水鬼”這個比喻句用的很好,既寫出了羅布泊消亡的原因,又譴責了人的急功近利的愚蠢。排比句也增強了作者的這種感情。
師:說的真好!讀出“瞬間”里包含的譴責的思想感情,讓老師深深的佩服你!掌聲鼓勵!
生2:“我們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綠色長城突然從眼中消失。”“突然”也寫出了人們造成的破壞有多么快,飽含作者的痛惜之情。
師:這位同學所說的有一處我不敢茍同。
生3:我覺得“突然”不是指時間之快,而是從空間上來說的,寫塔里木河下游干涸而使胡楊林這個綠色長城在此中斷。
……
師:剛才這幾位同學的發言都十分精彩,看來大家對這篇課文理解得很不錯,當然作者出色的文筆也幫助了我們更好的理解文章,總結一下,課文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聾發聵的力量?小組討論交流。交流后請同學起來發言。
生1:強烈的對比,羅布泊過去與現在的鮮明對比讓每個閱讀者的心靈都受到強烈的震撼。
生2:還有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也增強了文章的這一效果。
生3:作者的每句話都飽含著深沉的感情,有的地方還直接抒情,有很強的感染力。
師:所反映的羅布泊也是真實的。這種真實的報道事件卻又不乏抒情性文學性的體裁就是報告文學。
(屏顯4:報告文學──兼有文學和新聞的特點。新聞的特點要求真實,文學的特點要求藝術加工,講究形象性、抒情性。)
在形式上應該注意新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針對具體的學習內容,是選擇討論的方式、探究的方式、合作的方式,還是發現的方式,老師要為學生量身定做。當然,學習方式的選擇也要考慮學生實際,而且要靈活多樣,允許學生在一定條件下自主選擇。許多如學習《諾曼底號遇難記》時船長隨著輪船一起緩緩沉入大海,此時如果在英吉利海峽上豎立一塊紀念碑,你會在碑上寫什么。這樣的話題就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可發。《明天我家不封陽臺》中可設計辯論:明天我家還封不封陽臺?
總之,為了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對文本有更豐富的解讀,我們應該對課堂上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從多方面進行估測,并設計出多角度、多層次的策略庫,以備在課堂中能迅速調用,教學中才能從容應對,收放自如,使課堂出現“神來之筆”,使教學環節的斷裂之處生成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璀璨花朵。我們切不可寄希望于課堂中一剎那的靈光閃現,而忽視課前的充分準備;切不可因為“期盼意外”,而放棄對文本的深入鉆研和對教學方案的精當預設。我們不應該,也不可能把課堂生成寄托于“留白”,寄情于“意外”,更不可因此放棄對語文教學目標的追求。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