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了新的課程教學理念,同時對新時期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改革推進的過程中,要不斷思考,不斷學習,促進教學相長。以下為筆者從事初中語文教學以來的幾點思考,期待同行共勉。
一、新課程背景下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背景下的師生關系是和諧的,是平等的,是互助的。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語文課堂,學生是主體,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要把握有度。學生是主體,不等于課堂就交給學生,由學生來處理,否則課堂就成了放羊教學;實際上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是引導者,是組織者,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適度放開,又要適當控制課堂的節奏。課前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設計學習內容;進行授課時,在平等的地位下,教師要站在一個過來的學習者的角度上,對待學生,控制課堂,配合學生完成教學任務。把學生當成好朋友,學習好伙伴,共同學習,相互幫助,讓學生在平等和諧的學習環境中,主動的參與學習。不但在課內,在課外我們教師也要將學生作為朋友對待,尊重學生,關愛學生,讓學生感覺到教師是可以進行傾訴的對象。當學生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不管是學習的,還是生活上的,需要教師進行幫助的,教師在鼓勵的同時,給予學生以幫助,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感受師生之間的情誼,獲取學習生活的樂趣。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同時由于語文學科特有的人文內涵,注定在語文教學中應該重視情感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針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首先可從古典文學入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涌現了一大批作家,如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等,產生了孔子、孟子等眾多的思想家。他們留下的古典文學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學底蘊。通過學習和閱讀這些文言文作品,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如《論語》中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可以從中領悟到生活中要時刻檢點自己,與人交往中要做到誠實守信,汲取了古人的思想精神,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其熏陶,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不無裨益。其次,深刻領會現代散文詩歌中的內涵,每篇詩歌都是體現作者對生活,對景物內心表露。通過對其的學習,可以修身養性,可以感受作者當時的情感,從中可以使我們學生養成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趣。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情感教育,要適時地開展情感教育。
三、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評價問題
新課程改革已經數年,但初中語文教學評價仍是新課程改革的瓶頸。評價的方式花樣有很多,但很多流于形式。其實作為評價,首先我們要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身的現狀。一味激勵,或者一棒子打死都是不可取。在保證學生自尊心的同時,也要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可取之處,以客觀公正的評價,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其次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全面自主發展。評價時要因人而異,要進行分層評價。每個學生的層次都不一樣,其發展潛力也不一致,如果我們以同一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學生,則會使后進生難以接受,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及自尊心、自信心。因此,我們的評價在承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應依據學生的不同個性,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要求,正確地判斷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及其發展潛力,實施分層評價,在每個學生已有基礎上確定不同的發展目標,都能學有所獲。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通過恰當的方式來激勵學生不斷進取。若表揚批評不得體,場合情境不恰當,就會事與愿違,產生負面效應。這就要求我們的評價要講究藝術性。評價的語言要正確生動,有趣味性和感染力。讓評價的語言如涓涓細流滋潤著學生的心田,促使學生產生上進的力量。
四、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辦法和措施。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出現了不少新的教學方法,不管哪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在進行教學時,我們要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常用的一些教學方法有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觀察法、復習法等。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注意該方法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教學的目的是面向全體學生,要讓所有學生都能學有所得,而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都不一致,教學內容不一樣,所以要選擇不同教學方法進行組合,爭取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在選擇教法的同時,也要考慮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集音、形、像、文為一體,具有直觀演示、形象生動、操作易行的優勢功能。在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使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
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任重道遠,要搞好語文教學,需要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不斷交流,才能使語文課堂充滿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周健.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 2011年10期
[3]趙廷武.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的思考.《中國校外教育》2012年第10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紅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