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作為21世紀的主導科學,學科內容的更新日新月異,多媒體技術的引入無疑解決了傳統教學方式中的信息量少、呆板等不足,在教學當中創設逼真的情景并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中學生正處于求知欲強、接受新鮮事物快的年齡階段,多媒體具有聲、光、電等的綜合刺激,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注意。因此,在多媒體技術出現后,許多的教師在上生物課時樂此不疲地運用該項技術。
但在多媒體技術出現并運用于課堂教學后,在實際的生物實驗教學中產生了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在生物實驗教學中過度使用多媒體,不管是否合適都一概使用多媒體替代學生分組實驗或者教師演示實驗。不少教師花費巨大時間和精力積極地研究使用不同方法制作各種模擬實驗代替課本中的各個學生分組或者教師演示實驗,從而出現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不管什么實驗都使用多媒體課件,甚至運用多媒體模擬實驗代替的探究性和驗證性實驗的現象。無可厚非,這樣做確實可以讓某些實驗的教學效果更明顯,如在《觀察草履蟲》的實驗中,將肉眼難以看到的草履蟲通過顯微鏡連接多媒體并投影到屏幕上,讓學生現場看到快速游動的草履蟲以及水中的其他微生物,一滴看起來清澈的水中居然含有那么多不同的生物,其效果是相當震撼的。但筆者以為,如果不考慮實際情況,在每一個實驗教學中都不加思索地引入多媒體技術,甚至用多媒體上的模擬實驗代替學生實驗或者演示實驗,這樣十分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其弊端如下:
一、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背道而馳
《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倡導的理念之一是:倡導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生物實驗是生物教學的基礎,實驗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而且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其實驗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其形成嚴謹求實的態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以及價值觀。實驗教學是整個中學生物學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提升學生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但如果因為怕麻煩、趕時間或出于其他原因,將學生實驗改在多媒體上演示,用課件的模擬實驗代替學生動手實驗,覺得那樣既形象又生動,又減少了實驗準備過程以及實驗當中可能出現的許多問題。
二、學生自己不能動手操作,不能獲得直接的感性的知識,不利于實驗技能的培養和知識鞏固
中學階段的青少年其明顯特點之一就是求知欲強、好奇心重,具體表現為好奇、好勝、好動,同時他們對學習內容求新、求奇、求趣,很多東西剛提及就已經迫不及待地躍躍欲試。新課標下的中學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生物教學中的很多原理、結論都要通過實驗來進行論證,課本的設置也十分符合他們這一年齡階段的特點的,既有指導性的驗證性實驗,也有探究性實驗,因此生物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有其重要的作用。
三、不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不是教學的全部。生物實驗教學除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之外,還可以培養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即在實驗過程中通過聆聽、觀察、閱讀、質疑、記錄分析實驗結果等途徑獲得知識的能力;整理分析能力,通過表解、圖釋記錄實驗的結果,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找出實驗成敗原因,并能解釋實驗現象,寫出實驗報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應用與實驗有關的知識尋求解答問題的能力。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卻發現不少教師應用多媒體教學后,完全摒棄了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這是不可取的。傳統的實驗教學雖然有它的諸多弊端,但經過多年改進和提煉,有其精華方面,不可將其簡單否定或隨意取代。因此我們在使用多媒體技術上實驗課時應該十分慎重地考慮。但有些教師雖然在教學中把傳統教學方法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相結合,但由于二者整合的科學性不夠,課堂上常常手忙腳亂,使課堂教學過程顯得比較混亂。
四、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痹谏镎n堂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由于各種不確定的因素,在實驗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這就需要學生在各種因素中進行取舍,對所得的信息進行篩選分析……長期如此,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學生無形中就培養了敢于“挑剔”與“批判”的眼光,敢于對周圍事物和課本、參考書提出質疑的勇氣,“吹毛求疵”并進行批判,敢于發表不同意見,敢于表達與教師不同的觀點,逐漸養成不畏權威、獨立思考的創新習慣,從而實現完善和超越。
適合學生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而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好的教學效果,是好的教材內容加好的呈現方式與好的教學方法。因此,在使用多媒體技術與生物實驗教學整合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慎重篩選,千萬不要過度使用,從而導致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反而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轉變成劣勢。
(作者單位:廣東省龍川縣豐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