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教學教育工作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態勢,各種教育教學模式層出不窮,教學改革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誘思情境、改進教學方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對新知探索的欲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新穎、獨特的見解,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要讓活力充滿語文課堂。
【關鍵詞】創設情境;優化方法;分層教學;拓展空間;提高效率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激情引思中催生學生的學習情感,在師生互動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合資源中提高語文的教學效率,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深入探究,放大語文教學的效用,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努力促進教學相長。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竭盡所能,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一、創設愉悅情境,催生語文學習情愫
初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迅速,對知識的渴求、成功的渴望,更加情真意切,作為教師要有效利用這一特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通過有效設疑,制造懸念,讓學生產生一種欲罷不能的心境。如,筆者在講授《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人貴有自知之明’,就是要了解自己,辨證評價自己,今天,我們要學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就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他在生活中是如何做的呢?請同學們細讀課文。”讓學生質疑中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加深對課文知識理解、掌握,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帶著愉悅的心情走進文本,又怎么不會對語文產生興趣呢?
興趣是學習動力,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內在興趣,就會主動探究、深入學習,不用揚鞭自奮蹄。初中語文是一門集開放性、實踐性、綜合性為一體的學科,廣袤的自然風光、多彩的社會生活到處都有語文的影子,融合了日月星辰、碧浪銀波、蝶飛蜂舞、秦磚漢瓦、時事政治、真情流露等于一體,字里行間中蘊含著引人入勝的興趣因素,催生學生的學習情感,讓學生從認識語文的人文價值,體味語文的理性精神,到欣賞語文美的韻味,直至提高語文的學習效率。
二、優化教學方法,提高語文教學成效
最好的教學方法就是能適合學生的方法,就是學生適應的方法。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從三個方面做了嘗試。
一是引導學生學會預習。預習是有效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學會學習、科學學習的前提和基礎,課堂教學與預習成效密切相關,注重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實踐中,我每講一篇新課文前,先指導學生按照教學目標開展有針對性的預習活動,通過預習,掃清字詞等方面的問題,引導學生要對照思考題進行思考,標出一時“搞不懂、猜不透、摸不清”的問題,在課堂教學時集中精力聽講,便于自己理解、掌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這樣的有指導的預習,學生的預習也就有章可循,預習的效果自然可見了。
二是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方式方法,創造一切機會和條件,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開展合作與探究,讓學生通過歷練,不斷增進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如,筆者在執教《社戲》第二課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幼小的心靈里,那夜的社戲為何讓我如此難忘?我把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沙龍式地開展合作探究,教師及時的給予啟迪、引導、點撥。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時地在組間開展巡視,對后進生開展幫助,對其他學生進行思維方式的點撥,確保學生討論與探究活動的深度與廣度。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也積極地學會了歸納、總結,我也適時幫助他們進行提煉、拔高,鞏固學生探究學習成效。一節課結束,就連后進生也興趣連連,收獲頗豐。學生在合作中成長,在探究中成熟。合作探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是指導學生歸納總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系統學習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與總結,引導學生科學羅列知識點,讓學生分體裁歸納、按單元歸納學過的內容,對知識點進行有機整合,在腦海里形成前后呼應,相互關聯,努力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框架。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歸納總結,讓學生搜集文學常識,寫作知識,從妙辭佳句到精美文章、從歷史掌故到民間俚語、從術語名詞到文學流派、從文學描摹到專題研究,都要進行摘錄抄寫、整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開展分層教學,兼顧學生個性差異
語文課具有人文性的,所以我們教師要根據學生存在學習基礎與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考慮全體學生的實際,盡量兼顧更多的學生,采取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使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得到提高。教師在備課時就要統籌考慮、區別對待,在課堂提問設計上既要有拓展性較強的問題,也要有難度一般、基礎性的問題,既要考慮優等生的認知能力,也要兼顧后進生的學習實際。
平時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開展小組活動,每次在開展分組探究時,我就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學習能力等方面因素,注重優秀、中等、一般合理搭配。在課堂提問時向優秀生提問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讓優秀生講述思考過程,供其他學生借鑒。布置一些難度較大的練習給優秀生,防止 “吃不飽”的現象,課后我及時幫助學困生夯實基礎,注重課本知識理解與語言文字基本運用,對中等以上學生強調靈活運用與深入理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做到統籌兼顧。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我經常及時的組織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檢測,對后進生適當降低要求,對優秀生則抬高標桿,設置一些附加題或拓展題,盡量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
這樣教師對學生傾注了更多的人文關懷,自然也就激發起學生的語文情結、求知欲望,讓學生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切身感受作者筆下絢麗風光,探求課文講述的精神實質了。
四、拓展教學空間,放大語文教學效用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要創新語文教學理念,注重開發、利用語文教育資源,把教學活動引向自然、走向社會,拓展教學空間,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教學形式。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語文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相聯,只要教師指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就能增加生活經驗體驗和知識積累。如在教學《多收了三五斗》前,我要求學生觀察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了解一些國家近幾年以來對農村的惠民政策使農民得到持久的保障、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改善、使農村環境得到保護、使農村和諧穩定發展,讓學生體會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活中,農民生活的富足與幸福。然后再與所學的課文進行對比,以增加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去觀察、感受、體驗、領悟,一定會不斷增強學生的感悟能力,語文教學的效用也一定會放大。
在課堂教學活動之外,教師還要組織一些主題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中如遇到有爭論性的話題,我就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對教學內容進行辯論,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進行應辯,提出自己的見解。雙方唇槍舌戰,互不相讓,高潮迭起。多變的教學方式,增加了學習的樂趣,引起共鳴與思考,這樣,把學生置于了思考、探索、創新的情境之中,辯論時,學生不斷迸發出新的思維火花,也提高了其分析人物、事件、闡述觀點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初中語文教學永遠充滿著活力,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不斷創設誘思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學習知識、開闊視野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語文的教學效用一定會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吳明亮.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課堂實踐,甘肅教育,2007,10
[2]徐慶春.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北師大出版社,2009,4
[3]郭亞芬.別開生面的中學語文實踐活動,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6
[4]胡曉成.新課程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08.10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藕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