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通過實驗、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過程。因此創設課堂探究學習條件,推進化學素質教育意義重大。
【關鍵詞】培養探究欲望;設置探究情境;自主學習時間;多思維交流
探究學習是從知識獲得途徑與方式角度對學習進行分類的,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的,教學中創設類似學術研究的情境,學生自主通過實驗、調查、搜集處理信息、交流等活動,獨立發現問題,獲得知識,它是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過程。它不僅使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得到發展,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也得到發展。因此,它既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個學習過程。
怎樣在化學課堂中實施探究學習,促進學生素質提高呢?
一、培養學生探究的欲望
探究就是探討研究, 探究欲實際上就是求知欲, 是一種內在的東西,它解決的是“想不想”探究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經常處于一種探究欲望之中。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參與研究。比如在探究“CO2能否和氫氧化鈉發生化學反應”這個實驗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取2支試管,分別倒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和氫氧化鈉溶液,然后找全班最矮和最高的兩個男生吹氣,結果矮個的溶液很快變渾,而高個同學使出渾身的力氣吹,溶液始終沒有發生變化。
大家的興致開始上來了:唉,怎么回事???難道二氧化碳真的不和氫氧化鈉反應嗎?不對!氫氧化鈣(石灰水的主要成分)和氫氧化鈉都是堿,具有相似的性質,應該都能和二氧化碳發生化學反應。大家議論紛紛,我順勢引導他們設計實驗方案并驗證實驗是否發生化學反應……那節課,學生興致盎然,意猶未盡,下課了還在爭論著。
由此可見,充分利用生活中和課本上資源,通過與學生的共同研討,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 ,逐步形成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樂于質疑和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欲望。
二、創造學生探究問題空間
俗話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因此,問題空間有多大,探究的空間就有多大。在課堂教學中,問題從哪來?一方面由教師設計,另一方面由學生提出。如果教師要為學生設計探究空間,必須具有探究價值,問題應該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如果太難或者太易都沒有太大探究價值。拿上面例子來說,既然堿有相似化學性質,問題就自然引出來了:怎樣來證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化學反應呢?既然兩者反應沒有任何現象,我們必須要從間接角度來證明它們發生反應??梢詮哪男┓矫鎭碇帜??學生通過討論提出幾種方案:1.用酚酞試液,2.用稀鹽酸,3.氯化鈣溶液。第一種被學生否定了,理由是氫氧化鈉本身也是堿性的,無法證明產物是碳酸鈉。第二、三種可以,學生通過動手實驗觀察到有氣體或白色沉淀生成。從而驗證了所給問題。
我們還能從別的角度,比如氣壓角度來證明嗎?學生思考交流,最后也提出了一些方法:有的學生用塑料瓶來做,看見瓶子變癟了,就證明反應了;有的學生還想到了瓶吞雞蛋的方法等。
在探究實驗的教學中,教師應設法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驗證假設,教師只提供常見藥品和儀器,讓學生自主探究?;蛘咦寣W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多次實驗探索。但是要注意問題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由此可見,要想讓學生有效地進行探究學習,問題的設計是關鍵。
三、留給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時間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時間如何分配,直接反映了教師的教學觀。很多教師習慣把課堂當做展示自我的舞臺,在不知不覺中壟斷了學生的學習權利。而作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卻變成了錄音機和被灌食的鴨子。難怪教師抱怨“書教的辛苦”,學生叫苦“書學的受罪”。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就必須保證學生擁有自己支配的課堂時間,這是關鍵,否則就是一句空話。
在學習“生活中常見酸和堿”這節內容時,課前,我讓學生準備一些物質如肥皂、洗衣粉、堿面、食鹽、白醋等。學生通過觸摸,品嘗如肥皂,洗衣粉,堿面等,知道它們都有滑膩感和苦澀味,這一類物質顯堿性,屬于堿性物質,然后給出“堿”的概念。我當即提問:近年來生活中出現“不加洗衣粉的洗衣機?”。學生頓時來了興致:還有不要洗衣粉的?不加洗衣粉能洗干凈衣服嗎?我接著問:它的原理是什么?既然可以去油污,洗衣機里的水顯堿性嗎?怎么知道是否顯堿性?自然引出判斷酸堿的方法:酸堿指示劑和PH試紙的使用,課上學生學的津津有味,課外,有的動手測洗衣機里水的pH值,有的上網查找它的去污原理。
四、課堂要有多維互動的交流空間
兒童的認知發展既需要獨立思考,又需要合作交流。建構主義認為協作交流是學習的基本要求之一。理論上,學生之間都存在個體差異,如果我們的課堂一直是“一言堂”“滿堂灌”,勢必會抹殺學生的個性差異,哪還有什么探究可言。難怪有人說,100個孩子上學前有100個思想,經過9年義務教育后只有一種思想。在探究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個別學習與合作學習結合起來,為學生探究提供廣闊空間。
【參考文獻】
[1]化學實驗中的思維能力 馮克誠.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臨湖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