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識字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提出通過分步識字,列舉各種方式方法來加深學生對字的音、形的印象,通過有機整合來拓寬識字渠道,遵循一定的原則來為識字提供保障,從而走出識字的“灰色地帶”,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識字;體驗;效率;原則
《語文課程標準》分學段提出了明確的識字目標:第一學段“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學習獨立識字。”如何在識字教學中融入體驗,使得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去識記,而且能從不同角度準確地記住、認識這么多的字,達成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內的識字目標呢?
一、分步識記,提高識字效率
學生對字詞的認知經歷了一個從字形視覺信息的整合再到語義深層心理貯存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分步讓學生像交朋友一樣,從初識漢字到能理解運用漢字。
課文——認識生字(初次見面,“你好!我認識你了。”)
在學習課文時,認讀課文中的生字,就像跟朋友第一次見面,讀準字音(叫準朋友的名字),認清字形(看清朋友長什么樣),想想記法(記住朋友的特點)。
作業——鞏固識字(再次見面,“我們交個朋友吧!”)
鞏固識字需要多種形式開展,可以同桌間相互認讀一番,你還叫得出生字朋友的名字嗎?可以給生字帶上小帽子(聲調),還可以“火眼金睛辨真假”,選擇正確的讀音,或者給生字找找詞語朋友。教師可用這些要求認讀的字,結合課文內容,編一首小兒歌或一段話,讓學生讀一讀,在復習課文內容的同時,又鞏固了識字。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已經和生字寶寶反復見面,由陌生到熟悉,交上了朋友。
閱讀——理解運用(老友相見,“真巧,在這兒又碰到你了。”)
課外閱讀是識字的另一個場所,在閱讀過程中跟“老朋友”再次見面,極其高興,認識它了。學生可以將認識的字在閱讀過程中進行理解、運用,結合文本里的情節,進一步加深對該字的印象,理解它的意思。隨著識字量的增加,閱讀的空間越來越大,學生更有成就感。
二、講究方法,加深識字印象
1.比較識記法:如形近字的比較“坐”和“座”,“坐”兩個小人坐在土上,是表示動作;“座”有偏旁,可以把它想象成座位的靠背、一座橋的樣子等,用來形容一樣東西或作量詞。
2.巧編理由法:如前后鼻音的識記 “燈”,它是一個后鼻音,而一上年級的孩子總是記不住,可以幫孩子編個理由:燈需要電線連接插座才會亮,后面的“ɡ”就像電線去連,所以燈是后鼻音,尾巴不能落。
3.故事識記法:易錯字“冷”字的識記,學生容易漏下最后的一點,所以教師在教學“冷”的識記時,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冷”也跟水有關,它原本是三點水,因為太冷了,有一滴水結冰了,它結成冰塊掛在這個字的腳下,因此變成了兩點水。還有一點哪兒去了?哦!掛在下面呢!這個小冰塊可不能忘哦!孩子們在故事中記住了這個字的易錯部分。
4.查找資料法:有些字的識記,需要查找資料,幫助一下,如:“題”的部首“頁”,古人用“頁”形容頭腦,“題目”需要頭腦思考,所以是頁字旁。
5.點面結合法:學一個字的時候,可以拓展認識其他字或者復習學過的其他字,并且稍作比較,能以點帶面,同時不會混淆。如學“靜”時,發現它的一部分是“青”,可以回過去復習學過的帶有這一部分的生字:三點水的“清”跟水有關;日字旁的“晴”跟天氣有關;言字旁的“請”跟說話有關;豎心旁的“情”跟內心有關;蟲子旁的“蜻”跟昆蟲有關……
6.游戲激趣法:如玩字卡、猜字謎、送果子等等。寓教于樂,化被動為主動,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有機整合,拓寬識字渠道
(一)集中識字與分散識字相整合
集中識字和分散識字各具特點,集中識字適合于那些有共同規律的生字,它具有識字方法統一,識字速度快等優勢。而分散識字是指把生字分散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它對字義的理解有明顯的優勢。因而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字采取兩者相整合的教學方法:如果這個生字的字義比較具體,結合具體的語境學生能理解其意義,那么教師就把它確定為這篇課文分散識字的對象;如果這些生字需要花時間去記字形,那么可以提取出來進行集中識記。教材也安排了一些集中識字的識字課文。當然同一篇課文中的生字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整合著教學。
(二)課內識字與課外識字相整合
我們可以利用學校的文化氛圍,讓識字教學走出課堂;調動家庭氛圍,識字教學走進家庭;利用母語環境,讓識字教學走向社會。課內識字與課外識字相整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識字資源,讓學生養成在生活中注意識字的意識和習慣。
(三)“認識”與“運用、鞏固”相整合
《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句話:“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漢字在日常生活中,讓學生養成留意生活,再現識字的習慣。用“招牌再現法”、“找找老朋友”等方式運用和鞏固所識得的漢字。
在與新課程同行的路途中,我不斷摸索、思考、嘗試著,努力構建充滿情趣、活力的語文識字教學模式,從而提高識字的教學效率。讓更多的孩子在識字的體驗中喜歡上語言文字吧!
(作者單位:浙江省慈溪陽光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