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丘林說:“任何人都承認實驗是科學之母,這是確定不移的真理,誰也不會否認。”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知識是在物理實驗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歸納、總結、推理得出的。有趣的實驗不僅能培養學生實踐、觀察、分析、綜合的能力,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加對物理知識的理解使用,投向科學之母的懷抱,別有一番溫馨在心頭。
一、大道自然,為實驗探究提供可能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物理實驗,要能讓學生隨時都能動起來,關鍵是要有實驗的材料。有了材料,一切才有可能。怎么解決?大道自然,為實驗探究提供可能。
1.化難為易
低成本物理實驗,材料易得,制作簡單。各種物品,都具有物理屬性,在人的干預下可能顯示物理原理。因此,身邊的物品,都可以成為探索認識物理本質的重要資源。在教師和學生的奇思妙想中可以做成意想不到的實驗裝置。如:用鉛筆和一些輔助設備可以制成密度計,滑動變阻器,也可以用拇指和食指頂住兩端削尖的鉛筆,探究影響探究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
2.化繁為簡
簡單的思路,可以揭示深刻的物理思想。一個簡單的裝置,可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觀察物理現象和過程。簡便的操作,凸顯實驗的實用性。例如,選擇橢圓截面大墨水瓶,瓶里注滿紅墨水,插入孔徑為2毫米的玻璃管,用來證明微變形現象,其效果比復雜的光杠桿系統更好。“學生用自制儀器雖然經常出毛病,但他卻會比用仔細調整好的儀器學到更多的東西。”(克斯韋語)
3.化平為奇
要讓實驗全體化,可以化平凡為神奇,設計新穎,效果神奇。例如,用礦泉水瓶和小藥瓶制作“浮塵子”,聽實驗者的命令,浮沉“由心”;用廢燈泡、細玻璃管、橡膠塞、法蘭絨、乙醚等制作的“飲水小鴨”,實際上包含有力矩與物體轉動、重心、液體壓強、飽和汽壓、熱力學定律等多個物理原理。這些新的,獨特的、精彩的實驗,讓學生有新奇感和新鮮刺激。
新課程標準把“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之一,與“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列,強調學生在參與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體驗和對科學研究方法的感受。所以物理教學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知識內容本身,而應結合學校的物質條件和學生的興趣、能力水平,開發多種多樣的探究實驗活動,在具體的實驗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實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實施多元化戰略,將探究性實驗落到實處
教育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并幫助學生找到適合的智能特點的愛好。智慧是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和發展起來的,物理實驗教學過程應是一個持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實驗教學過程應注重探究。
實驗研究的階段包括問題、猜想與假設鏈接、激活學生的各種感覺,啟動大腦思維。在這個階段,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引入問題,讓學生了解實驗的目的,并結合現有實驗設備和生活實踐,用自己的智慧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提出猜想與假設,并討論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學生在實驗操作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在實驗操作的表現,因為學生動手階段是最能體現學生的多元智能,在實踐中逐步了解各種智能強度,為隨后的學習作鋪墊,加強優勢智能,發展弱勢智能。讓每個學生在實驗中積極表現。教師要善于把握機會,在操作中當學生學習興趣較高時,提出一些相關的數學邏輯,視覺空間或智力方面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實現智能的優勢遷移。
三、【案例解讀】——“探究動能與功的關系”
1.實驗目的:讓學生體驗和感受科學的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2.因為動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功能關系的核心點,所以為了讓學生加深印象達到理解的目的,所以可以采取以下步驟:
(1)創情境,提問題
創情境,利用多媒體功能,播放秋季和冬季大霧天氣,汽車行駛過程速度變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問題:影響動能因素有哪些?力對物體做的功與物體本身的動能之間有怎樣關系?力對物體做的功和動能的變化有什么關系?
(2)假設猜想
作為一名老師,應該使用一種循序漸進的指導方法,使讓學生表達他們內心的猜想,并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并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讓學生學習理論和實驗內容相結合,充分思考所學知識,在探究中學生的許多猜想:生1:動能隨物體質量增大而增大,隨著物體的速度增大而增大。生2:用勁大功就大……最后,正確的猜測是什么樣的?自然需要學生在課程的實驗中驗證。
(3)定計劃,列方案
實驗研究的具體過程中,教師應利用學生對實驗的興趣,讓他們更深入了解問題,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理解和解釋。如A如何測量物體的質量?B規劃方法測量物體的速度。C如何測定力所做的功?
讓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寫操作步驟,然后交流初定。
(4)收集數據
實驗過程中的測量數據,填入表格。由于實驗設計不同,會有不同類型的數據處理方法,學生可以利用圖像處理方法,教師可以給予指導。
(5)分析論證
通過實驗數據的科學分析,將得出的初步結論和猜測進行比較,分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結論是否正確?
(6)交流合作
學生根據自己的不同的實驗設計,相互交流,促進進步。
【參考文獻】
[1]唐云龍 朱春曉.高中研究性學習指導用書[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2]張前軍.一個小實驗的改進[J],物理教學.2009,(10)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宿羊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