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CAI課件中靈活運用聲音媒體,可以較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在運用的過程中要注意聲音媒體的必要性和整體性,聲音媒體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過程,與整個課件系統相協調。只有在CAI課件中有的放矢地設計聲音媒體,才能充分發揮CAI課件的教學效果,提高其育人功能。
【關鍵詞】CAI課件;聲音媒體;教學效果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多媒體技術迅速發展,已滲透到人們生活與工作的各個角落,給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革。特別是因為多媒體技術獨特的圖、文、聲并茂的形式,可以為教者與學者帶來身臨其境的全感官沖擊,已對教育、教學過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將會引起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思想等諸多方面的根本變革。
正是因為多媒體技術的特殊作用,我們教師更要運用好這一技術,CAI課件制作就是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而在課件制作過程中合理的運用聲音這一媒體,將課件制作得更加活潑、動人,有力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現對CAI課件制作過程中聲音的應用作一淺述。
一、CAI課件中聲音媒體的主要表現形式
運用于多媒體課件中的聲音格式通常有兩種:波形聲音文件和MIDI音樂文件。
1.波形聲音文件,來源于對聲音模擬小型的采集,經過模數轉換后形成的獨立的數碼組合,具有音色豐富、模擬逼真、富于變化和表現力強的特點,但其所占存儲空間較大。波形文件采集的過程中如使用16位采樣或更高位采樣,則記錄下來的聲音波形文件的音質很好,占用存儲空間極大。一般采用8位采樣,22KHZ的頻率獲取的聲音已達到AM廣播級的質量。使用者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和允許的存儲空間選擇適合的采集方式。
2.MIDI聲音文件,該文件不是數字化的波型數據,而是一系列的指令集,具有存儲空間小、使用裝入方便的特點。正是因為MIDI聲音文件有以上的特點,為CAI課件制作人在設計多媒體聲音與控制方面帶來了極大的靈活性。但MIDI聲音文件的制作工藝較為復雜,需要掌握MIDI制作的專業知識和運用專門的工具(合成器等),這種聲音文件的使用過程中,還對計算機硬件聲卡和揚聲器的質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二、CAI課件中聲音設計的注意點
在CAI課件中合理地運用聲音媒體,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而怎樣合理有效地安排聲音文件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工作,要注意以下兩點:
1.CAI課件聲音設計要因人制宜
贊可夫曾說過:“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CAI課件制作過程與教學方法一樣,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要充分考慮到課件學習對象的實際特征來設計聲音文件。這些特征中包括:學生的體質特征聽力情況、學生的心理特征情商指數、學生的知識準備學習經歷等等。不同特征的學生具有著不同的學習需要,只有在CAI課件設計時注意到個體的差異性,因人制宜充分發揮課件的教學效果。
2.CAI課件聲音設計要任務驅動
聲音媒體在CAI課件中的運用可以完成不同的任務,首先聲音媒體可以模擬教師的角色,給學生分配任務、提供信息、布置問題;其次聲音媒體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幫助或給予暗示。在設計聲音時根據任務需要來進行,例如:給予學生問題回答的反饋可以通過贊揚的聲音和惋惜的聲音來表達;提高學生注意力可以通過提高某種聲音的音量;激勵學生可以通過變化聲音的音色和音調來實現;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回憶可以通過配加優雅音樂來輔助等等。
三、聲音媒體設計對CAI課件教學功能的促進作用
1.聲音設計可以創設模擬的情境
通過原聲回放、聲音模擬可以將學生從繁瑣的問題中解放出來,通過身臨其境的觀察與感知,在聲音所創設的模擬情境中思考問題得出解題的方法,通過聲音的描述幫助學習者對典型事物的特性、發生和發展的規律有所了解,突破學習的難點,掌握科學原理。
2.聲音設計可以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
CAI課件教學時通過大量的聲音、圖像媒體,為學生演示和提供了生動活潑、內容豐富、信息量大的學習資源,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生查詢、探究的能力與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原理,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3.聲音設計可以使師生有更多的互動方式
CAI課件中通過聲音的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構造一種計算機模擬的學習環境,有了聲音,學生通過“人機對話”的形式,能更加愉悅地學習某一門知識,解決某一項問題。聲音的設計提高了課件的趣味性、游戲性、互動性和實用性。
總而言之,在CAI課件中靈活運用聲音媒體,可以較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在運用的過程中要注意聲音媒體的必要性和整體性,聲音媒體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過程,與整個課件系統相協調。只有在CAI課件中有的放矢地設計聲音媒體,才能充分發揮CAI課件的教學效果,提高其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鐘玉琢.多媒體技術(初級).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孫杰遠.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常青藤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