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想把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于理解,讓學生樂于學習呢?引導學生主動聯想記憶、語言文字記憶、知識體系的演化記憶,強化錯誤知識點,是很有效的辦法。
【關鍵詞】聯想記憶;語言文字記憶;知識體系的演化記憶;錯點知識
在我們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于理解,讓學生樂于學習呢?引導學生主動聯想記憶、語言文字記憶、知識體系的演化記憶,強化錯誤知識點,是很有效的辦法。在數學學習中要想學好數學,有個好成績,光有嚴謹的思維還不夠,一些細節的把握往往決定了分數的高低,經常遇到平時學習態度好,也有較好能力的同學,但在考試時不是這里錯一點就是那里落下一點,考分總不高,甚至有時連優秀分都達不到。怎么樣讓學生記住一些經常性的錯誤,并在下次考試中不再次失誤呢?本文在次提出一些個人認為有效的方法,并以七年級下(浙教版)的知識點為例。
一、聯想記憶,強化錯點知識
周末在家看電視,某臺在播電視連續劇《讀心神探》,介紹了一種宮殿記憶,覺得很有意思,便去上網查找相關資料。聯想記憶法是指利用事物間的聯系通過聯想進行記憶的方法。聯想是由當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想起有關的另一事物,或者由頭腦中想起的一件事物,又引起想到另一件事物。由于客觀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各種知識也是相互聯系的,因而在思維中,聯想是一種基本的思維形式,是記憶的一種方法。但是聯想記憶往往要對原型提煉、加工、轉換,變得面目全非。如果對于原來的含義知之不深,或根本不懂,回憶時就會經常不可避免地遇到這樣的情形:形象順利地想出來了,可是形象代表的原型是什么,卻怎么也想不起來。想到了代,卻不會解。經過深刻理解的就不同了,形象出來一提示,原型就能立即心有靈犀地顯現出來,清晰、完整、準確無誤。而數學恰恰不是死記硬背的學科,它更需要理解。但在錯點上,在理解的基礎上,有些概念卻往往需要像文科一樣去記憶,為此我對其做出一些改變。
例如:在學方程的移項時,有些同學經常會犯移項卻不變號的錯誤,再三強調還是沒有多大效果,便想了一個辦法,做了一個比喻:移項好比出國,出國時護照上的簽證需要蓋章,沒有蓋章那就是偷渡,是犯法的,移項也一樣,移項需要改變符號,否則是錯誤的。經過這么比喻后,情況好轉多了。
幾何上也有類似的比喻,如在學習三角形時,做一條三角形的角平分線,因為考點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線是一條線段,與一個角的角平分線是一條射線經常混淆,因此作一比喻:三角形的角平分線有第三條邊擋著,把它看作一堵墻,角的角平分線的射線看作一顆子彈被發射后被墻擋住,所以應該畫成一條線段。不能射出去,否則是錯誤的。
二、突出語言文字記憶法,加深錯點知識的記憶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發現這么一個有趣的現象,有時我在上課講得比較急,有些字的音節走調了,學生們就很開心,注意力就很集中,甚至有時不小心講錯了,或者一時情急冒出一兩個字的方言,學生就忍不住了。針對這種現象,我就在想,是否可以利用這一特征進行有效教學呢?便進行嘗試,效果還不錯,本人同樣以七年級下(浙教版)相關知識點舉例說明。
1.特征字詞記憶法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一些特征詞很感興趣,如“夾”;在學習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時,歸納全等方法有“邊邊邊”(SSS)、“兩邊夾一角”(SAS)、“兩角夾一邊”(ASA)、及其推論:“兩角對一邊”(AAS)。
2.半普通話半方言法
對有些易錯點就故意用不標準的普通話(帶方言,最好不用本地方言)重點強調。如前例中三角形的角平分線“不能‘斜’(通‘射’)出去咯”。在計算使分式 的值為0時,學生往往只考慮分子為0,而忘記考慮分母不為0,我就說他們顧得了上面卻顧不了下面,撿了芝麻卻忘了西瓜等。
3.網絡語言法
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我在上課時也使用一些網絡用語。如在學習用樹狀圖分析事件發生的所有的結果數時,學生往往把最前面的樹狀遺漏掉,我就在遇到類似的題目時經常性的問學生“有木有”樹狀啊。
三、知識體系演化記憶法,串聯知識點
在平時的教學檢測中,全等三角形知識點的應用較多,我們可以把它們串聯起來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圖,某同學把一塊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4塊,現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塊完全一樣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辦法是( )A.帶①去 B.帶②去 C.帶③去 D.帶去
本題解析時運用ASA判定。在解釋角平分線的作圖原理時運用SSS判定,在說明中垂線的作圖原理時運用SSS和SAS判定等,把相關知識點有機的進行串聯,既能強化這些題型,又能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作一回顧,加深記憶。
在平時的教學中,合理、有效、適時、智慧的運用一些手段、方法,就能將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于理解,學生樂于學習。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錯誤知識點的記憶,還可以適度的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氛圍。套用一個高考作文題目作為總結:細節決定成敗。教師只有加強對學生細微的錯誤知識點的重視,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取得好成績。寓玩于教,其樂無窮。寓樂于學,其樂亦無窮。
【參考文獻】
[1]http://baike.baidu.com/view/1249592.htm
[2]http://scitech.people.com.cn/h/2012/0116/c227887-
510296220.html
(作者單位:浙江省東陽市千祥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