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課堂問題設計的好壞和提問的時機、角度、深度的選擇,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課堂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提問時,除了講究適量、適度外,還必須做到審時度勢,擇機而問。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 更是一門教學藝術。把握課堂提問技巧, 對于我們構建高效語文課堂至關重要。
一、提問要掌握時機,做到精問
課堂提問只是一種手段,它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讓學生敢問、多問,“自己說話”,“說自己的話”,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瀾的作用;讓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在討論中互問,與教師對問,使語文教學真正呈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選準語文課堂提問的關鍵點進行切入,緊扣語言文字,突出關鍵性詞句,提出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作出探究反射。
課堂提問必須講究火候。實踐證明,不問時機,見問題就問的滿堂問,只能形成一種學生應接不暇的膚淺的熱鬧場面,甚至同滿堂灌一樣,會抑制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鬃诱f:“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苯虒W就是要有意創造學生的“憤”、“悱”的狀態下,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時候設疑問難,他們就會開動機器,積極思維,變知識的接受者為知識的發現者。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施以“撥云見青天”的點撥,學生便會“豁然開朗”,疑難迎刃而解,問題也自然牢牢地印在腦子里。所以,好的提問應具有“一語驚醒夢中人”的魅力。在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對開頭中的“里面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這句話中的“似乎”、“確鑿”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詞的正確解釋,我沒有在一開始就講、就問,而是在引導學生學完后面的內容后,向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此時的學生已處于心里矛盾狀態,問題一出,他們積極思索、踴躍發言,在經過我的點撥,他們很快明白了“似乎”說明了時間之久,而“確鑿”則強調了印象之深,從而悟出了這兩個反義詞連用的妙處。
二、提問要選準角度,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
“橫看成嶺側成峰”,一個問題往往有多角度的透視度,但最佳角度往往只有一個。選準這個角度提問,不但能活躍學生思維,更易于疏通解決問題的思維流暢性,減少理解障礙。同一個問題,提的角度不同,效果也會不同。因此,在設置問題時要選準角度,借助問題,可以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大膽想象,讓智慧的靈感源源不斷生發出來。如在教《社戲》一文后,豆還是原來的豆,但為什么沒有昨夜那么好吃?這是為什么呢?你們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因勢利導的提問就會勾起學生直覺經驗的通感,啟發他們對童年生活經歷的回憶,產生最大程度的共鳴。
“每堂教讀課,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讀中的所惑之處,精心設計問題,或一個大問題領起諸多小問題,或按教讀順序層層設問,猶如一顆石子投向平靜的水面,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蔽以诮獭队薰粕健窌r從四個關鍵處設問:從“人數”入手問,逐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既落實了“且”、“叟”、“齔”、“遺男”、“荷擔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語省略等知識,又為后文分析理清了頭緒;從人到事,“這件事做起來難嗎”把學生引導到“移山任務越艱巨,就越能顯示出人們的精神面貌”這個方面;“愚公究竟笨不笨”把課文的學習和學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偉大之處,把落實知識、開發智能、思想教育三者完美地結合起來了;“愚公到底是無能的,你們同意嗎”扣住神話結尾,突出愚公精神感人至深,強化了前面的收獲。這樣的問題,正是教師以實現語文課程三維目標設計出的四個出色提問。
選準角度,教師就要在挖掘教材時,從課題、疑難詞句、細節、前后矛盾的地方、內涵豐富的語句,相似或相近的文章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適時教學情境入手,精心設疑,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審視和思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高度激活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三、提問要有一定深度,做到難易適中
淺顯的問題,只能起到浮光掠影的作用,甚至學生會因不屑回答而思維倦??;而問題過深,學生便如墜煙海,無法思索,同樣會滯塞他們的思路。因此,提出的問題一定要難易適度,繁簡得當。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的承受能力,提出一些略高于他們的知識水平的啟發性問題。這樣的問題,雖有一定的難度,但學生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感知教材,在深思的基礎上找到正確的答案,使學生咀之有勁、品之有味,且能引發出創造性的火花,領略到“跳一跳,摘到桃”的創造樂趣。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往往答不出,這是常有的事,原因可能是難度大,遇到此種情況,老師應想方設法“化難為易”,聯系生情,降低問題的“高度”,以避免“冷堂”的境地。在教《紫藤蘿瀑布》時,直接“問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聯系。”這句話有什么含義,由于初中生生活與“十年文革”這一年代相去甚遠,理解這句話難度頗大。為了幫助他們理解,就可以設計一系列小的問題:1.那時,指什么時候?2.那時的社會狀況是什么樣子?3.“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稍”這種描寫有什么意圖?進而幫助學生理解,花的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錦正是自己和國家的命運的象征。問題的高度把握好了,學生的思維就會被充分激活,積極創造的火花也得以充分引發。
總之,課堂提問要在充分把握問題難易度的基礎上,把握提問時機,隨機應變,開啟學生思維大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淺談課堂提問的教學實施》
[2]楊瑞清.中學生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張平.關于評價語文課堂提問的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田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