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孤島”時期的中國電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特殊電影文化現象,這個時期的電影發展非但未因為山河之破碎而一蹶不振,反而造就了中國電影的第二次商業高潮。為此研究這一時期中國電影的歷史與文化就顯得意義重大,本文以《申報》和《新華畫報》為主,對比《中國電影發展史》等文獻,對“孤島”時期的影片進行了詳細的出品考辨研究,試圖再現當時的電影文化發展之繁榮景象,以期更好的探究中國電影類型的文化脈絡和發展軌跡。
【關鍵詞】孤島;電影文化;電影類型
一、概述
“孤島”電影在我國早期電影史甚至在整個中國電影史中,都是一個奇異的現象,是一個值得深究和探索的事情。當時政治氛圍惡劣、思想空間狹小,我國的電影工作者,仍然孜孜不倦的致力于電影事業,用它來激勵人們,鼓舞斗志,不乏好影片的出現。這種生存的智慧和戰斗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提倡的。
“孤島”時期電影產量之多,類型之集中,從當時相關的電影刊物中就可以看出。在《申報》和《新華畫報》中有首映記錄的影片達224部,沒查到首映記錄,但在《申報》、《新華畫報》和《中國電影發展史》中的記錄存在差異的影片1938年16部,1940年1部,1941年14部,“孤島”時期的電影共計255部之多。
二、“孤島”電影出品考辨
上海淪為“孤島”時間是從1937年11月12日開始的,接下來,上海的各項事業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上海版的《申報》一直到1938年10月份才開始重新出版(記載的是1938年8月25日至9月24日的影訊)。
程季華的《中國電影發展史》上記載1938年“孤島”共有28部影片,但1940年第4期《新華畫報》中卻記載1938年出片42部。經仔細查閱各種書籍和報刊,《新華畫報》有誤,其中有部分影片是各電影公司1937年出品的,由于戰爭爆發,未來得及上映,在1938年局勢穩定后,開始首映。在1938年所首映的15部影片中,有《新人道》、《藝海風光》、《海天情侶》和《女人》等四部是1937年出品的,1938年10月才首映。
1938年出品的影片應以《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的記載為準,此外應另加兩部影片,《礦山奇俠》與《難姊難妹》。《礦山奇俠》在《新華畫報》中記載為大午南影片公司1938年出品,《中國電影發展史》中為暨南影業公司出品,但沒有寫出出品年份,《上海電影志》中無記載。《難姊難妹》在《新華畫報》中記載為吉星影片公司出品,而《中國電影發展史》中無記載,《上海電影志》中有記載,與《新華畫報》同。
《武松與潘金蓮》記載的出品公司有出入,《中國電影發展史》中記載為新華出品;而《新華畫報》記載為華新出品,但實質都為同一個公司。
在1939年“孤島”電影的影片中,《女少爺》、《六十年后上海灘》、《桃色慘案》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中記載為1938年出品,《申報》與《新華畫報》均寫為1939年出品、首映。
《申報》中首映的電影共有47部,《中國電影史》中記載的也為47部,數目是吻合的,但是其中仍有幾部影片需要說明:影片《織女下凡》在《中國電影發展史》未有記載;《董小婉》、《文素臣(二)》、《碧云宮》、《亡命之徒》四部影片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中是1939年出品,而在《申報》中為1940年首映,兩個記載應都屬實,沒有矛盾。
1940年,是電影發展比較穩定的一年,無論是首映信息,還是電影類型,各資料的記載都很趨同。其中影片《新盤絲洞》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中有記載,而《申報》中無首映信息。《中國電影發展史》中記載這一年共出品69部影片,除了《新盤絲洞》在《申報》無記載外,其他均有首映信息的記載。(《紅拂傳》、《火燒紅蓮寺》、《西施》、《天涯歌女》、《千里送京娘》、《亂世佳人》、《啼笑因緣》、《文素臣(四)》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中記載均為1939年出品,《申報》中記載1940年首映)。也就是說,在1940年共出品68部影片是在兩個資料中都有記載。《舞宮血淚》在《申報》《新華畫報》中均有首映記載,而《中國電影發展史》中記載是1938年出品。
1941年則是動蕩的年份,從電影的首映記錄和資料記載就可以知道,有很多部影片的記載存在著差異。
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中記載,這一年一共出品87部影片,其中有14部在《申報》、《新華畫報》中未有記載;《申報》中可查到的影片,在1941年首映的共有93部影片,其中有8部影片是在1940年出品,而在1941年首映的;還有12部影片在《申報》中有首映記載,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中未予提及或記載。
滬劇戲曲片《恨海難填》、《閻瑞生》,在《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二卷108頁有記載,但是后邊目錄中卻未列出,是金門影業公司出品。這兩部影片在《上海電影志》中也有記載。
從以上文獻紀錄中可以看出,在“孤島”時期中國類型電影的兩個比較集中的時期,一是1939至1940年歷史/古裝片集中發展時期;二是1941年的時裝片的發展繁榮時期。除此之外,“孤島”電影還出現了系列片,如“王先生”、“李阿毛”等喜劇系列片;還有“打對臺”、“雙包案”事件的發生,這在以往電影的發展歷程中,甚至是現在電影的發展中也是很少見的。
三、結論
“孤島”時期電影的存在和發展,延續了我國早期商業電影的流脈,這一期間的電影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殘酷的政治環境和眾多壓迫下,不但有所堅持,還有所創新和發展。透過電影發展本身所反映出的強烈的抗戰熱情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仍然值得我們今天認真學習研究。
【參考文獻】
[1]“孤島”電影的類型追求——以《申報》、《新華畫報》為主的“孤島”電影的類型探究,董立晶,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5-30)
[2]程季華.《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二卷,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年
[3]陳文平 蔡繼福:《上海電影100年》,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4]李道新.《中國電影史(1937—1945)》,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5]《申報》:1937年11月12日至1941年12月8日
[6]《新華畫報》:1937年—1941年
[7]《上海影壇》:第一卷第一期1944年1月上海
(作者單位:河南省安陽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