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協同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的特征,分析適合協同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的支撐環境,探索構建協同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的支撐環境的思路,以發揮協同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的優勢,促進協同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應用的推廣。
【關鍵詞】協同教學模式;支撐環境;整合
引言
協同是基于共同目標協調多個不同資源或者個體,協調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標的過程。協同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由二個或二個以上的老師共同組成一個教學團,彼此分工合作,共同策劃和執行某一單元、某一領域或主題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形態。協同教學模式以其“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目標調控、效果反饋”等特點而在美國、臺灣等地得到廣泛應用,在國內迅速興起。協同教學模式課堂教學過程中涵蓋大量信息交換,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交流的靈活性、教育資源調用的高效性,教師對協同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方式的理解程度等支撐環境直接影響協同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的效果,會因支撐環境搭建水平低下而影響互動交流效果、學生學習效果、家校交流效果。因此,開展對支撐環境研究整合,建立合理的協同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撐環境,進而減少因支撐環境不當而浪費時間及精力的現象發生,充分發揮協同教學模式的優勢。
一、協同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的特征與實施的三個階段
實施協同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的目標是發揮教師的個別能力,協力共同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與個性發展,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一種從單一教師傳授學生知識向團隊合作優勢互補傳授知識轉變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從單一的教學任務向將學生的學習內容整合成為一個主題或一個學習領域的互動的教學過程。它體現出如下幾個特征:一是協同性,它是協同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根據教學需要組合同領域、同學校、跨領域、跨學校教師協同備課,互相合作,通過不同的教師多角度思維發揮優勢互補,優化解決學生問題方案。根據學習需要組成學習小組,協同討論,相互促進,優化學生自主學習方法;二是系統性,教師團隊發揮跨學科優勢,將相關知識概念予以系統整合,形成系統性強的教學內容,使教學活動達到最好效果;三是個別性,教學活動實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為各層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和訓練機會,促進教育公平。協同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實施分為三個階段:準備階段含有確定教學對象、組成教學團隊、擬定教學目標、確定整合課程及教學策略、編寫教學活動計劃等環節。實施階段含有實施協同教學、學習評價等環節。總結階段含有討論與建議-教學反思、成果匯編與推廣等環節。
二、協同教學模式課堂教育的支撐環境條件分析
協同教育模式實施的核心是協同,體現為四個方面的協同。一是教師間協同。教學團隊實行備課協同、課堂教學協同、教研協同、評價與教學反思協同。二是師生間協同。主要是教學實踐活動互動協同、遠程教學互動協同、設惑解惑協同。三是學生間協同。學習小組間學生問疑協同、討論協同、心得分享協同。四是家校協同。是學校、教師、家長為對象的遠程交流協同,活動分享與建議協同,形成家校合一的協同教育。基于對上述四個方面協同分析,協同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的支撐環境應具備下表功能。
三、協同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的平臺支撐環境整合
(一)基礎應用支撐環境
協同教育模式課堂教學從理論、觀念、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有較大轉變,必須開展相應的理論、觀念、教學方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培訓。特別是教師間協同能力的培訓,以有效促進教學團隊實行備課協同、課堂實施協同、教研協同、評價與教學反思協同。還要開展學生間協同培訓,讓學生掌握必備的協同理論及信息技術基本技能,確保基礎應用支撐環境成熟。
(二)基礎硬件支撐環境
協同教育模式課堂教學應用過程涵蓋大量的信息傳遞、調用與儲存,實施協同教育模式課堂教學必須有較好的基礎硬件支撐環境。要建有機房支撐數據交換、軟件平臺運作;要建成高速的教育城域網并連接國際互聯網,要建有多媒體課室,班級電教平臺,建有校園網,實現“班班通”;要配備適量的計算機等終端設備。
(三)基礎軟件支撐環境
協同教育模式課堂教學是基于教師團隊合作,學生學習小組協同的一種教學模式,它需要強大的應用資源庫支撐,包括文字、圖片、圖形、動畫、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素材以及多媒體課件、優秀教學案例、精品教案、題庫、電子文獻等資源;它需要網絡遠程教學系統的支撐,應用電子白板與遠程教育教學系統的結合,提高課堂教學的互動能力;它需要教學管理系統軟件的支撐,建有教學評價體系,建有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計劃、教學策略等模板,支持在線操作實施課程整合、教學反思、教學評價,支持成果匯編與推廣的共享功能。它需要交流平臺的支撐,配備教師、學生、家長個人信息庫,實現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相互的交流,如圖為協同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的支撐平臺模型。
(作者單位: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教育局電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