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謂“探究性學習”?探究,根據詞典解釋就是探索、研究。探究是人類的本質屬性之一。從認識論的角度講,人類漫長的發展過程就是人類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探究過程。人類在長期的探究過程中總結并形成了符合人類認識規律且行之有效的探究模式——科學探究。“科學探究”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是指學習者針對科學領域中的某個主題形成自己的問題,而后對問題進行分析,形成自己的假設,并且通過科學實驗、觀察或理論分析等檢驗自己的假設,直至解決問題,在探究活動的基礎上建構起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有關的方法、技能。
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亮點就是要求教師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在這個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既能獲得概念與規律,又能掌握研究方法,形成研究事物所必需的探究能力。與傳統的“接受性學習”相比,探究性學習更能激發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動性,更加注重方法的傳授、知識的領悟、情感的體驗和探究能力的培養,突出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問題為主線的教學理念。
一、創設教學情境,充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教育心理學指出:重復、單調的學習刺激容易使大腦疲勞,難以維持學生長久的學習積極性,而“曲徑通幽處”則容易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新鮮感,激發他們探究問題的興趣,所以精心創設“曲徑”的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中探究能力展現的最好形式之一。如在講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首先用講評書的語言開篇,向學生提出問題:在“樹欲靜而風不止”的錯綜復雜的國際背景下,為什么能夠形成“協約國”、“同盟國”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兩大軍事集團的內驅力是什么?如果你從時間隧道回到“一戰”前夕,作為某國的首腦會有怎樣的舉動呢?為什么會發生“一戰”?“一戰”有哪些影響?設置問題情境,抓住了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生的潛能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小組探究學習”,經過分組討論、辯證、教材研討,得出以下結論:
1.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邊分析邊書寫繪制此圖)。
2.歸納總結知識點:性質、根本原因、開始標志、持續時間、結果和影響。明確答案,以便學生牢記。
二、貫徹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
歷史教學強調從過程當中獲取知識、增長能力。現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認知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個體結果。”只有親自想、親自做、親自經歷,才能培養探究能力。例如:英國的“圈地運動”、美國的“西進運動”、中國的抗日戰爭,來探究恩格斯的著名論斷:歷史的進步無一不是以巨大的犧牲作為代價的。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發現規律、總結論斷,體會探索究學習過程的苦中樂,感受到獲得成就時的驚與喜。在這個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思維品質。
三、以良好的契機為抓手,誘導學生學會探究
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的教學內容都能引起學生學習歷史探究的興趣。教師要以良好的契機為抓手,立足于誘導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如在講中國戊戌變法的戊戌政變時,我請同學們高聲朗讀譚嗣同的絕命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同學深深沉浸在維新志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高尚的愛國情感中。然后探究戊戌變法失敗的必然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設筑,那時候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充分必然決定資產階級力量的弱小,他們只能借助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來進行維新變法,注定了其失敗的命運。如:講中國革命長征后如何在危難之際崛起、發展、勝利時,以唐代詩人杜牧《過華清宮》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開篇,設問:嶺南的荔枝是通過哪條重要驛道,由飛騎日夜兼程送至長安,而保色味不變的?——梅關嶺南驛道。說到梅嶺,不禁會想起陳毅《梅嶺三章》。“斷頭今日意如何……旌旗十萬斬閻羅。”革命意志何等的堅定;“南國烽煙正十年……捷報飛來當紙錢。”革命氣質何等的豪邁;“投身革命即為家……人間遍種自由花。”對革命勝利何等的向往。這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后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艱苦創業,勇往向前,這就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必然。歷史教學重在把握契機、激發興趣、開拓思維、旁證博引,從宏大的中華文化中解讀、品味歷史。
四、利用非智力因素,調動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當代教學論發展的一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將學生的認知活動與非智力因素(興趣、情感、動機)的影響緊密聯系起來。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會產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原動力。學生的認知活動離不開積極的非智力因素的激發、維持、強化和調控。在探究式教學中,通過探究前的“假設”創設探究情境,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分析、實驗,學生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在學生通過自主達到目的后,給予經常性的鼓勵,可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并使這種喜悅成為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另外,全方位多角度提高考試成績,答題技巧、卷面書寫、應試能力、心理素質等方方面面都是開發的領域。一定要精細訓練、不可小視某一環節,切記細節決定成敗。
總之,高中歷史新課改中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通過探究性學習來打造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