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疊加、重“言”輕“文”、文附庸于言的教學方法,誤解了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目的的要求,降低了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割裂了文與言的關系。而以“文”釋“言”的教學方式,能很好地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學生因文趣而觀照文本時,就會主動掃除“言”之障礙,在“文”的賞析中自覺主動接受“言”的知識識記與積累,使“文”與“言”相融、共生。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以文釋言;文為言生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掌握重要的文言詞語、句式,了解古代文化知識。
2.能力目標:分析人物形象及鑒賞語言特點,了解鑒賞人物傳記的一般方法,提高鑒賞人物傳記的能力。
[教學方法] 賞析、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魯迅先生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從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兩方面肯定了《史記》的卓越成就。今天我們就從文學的角度一起跟隨司馬遷撥開春秋戰國彌漫的戰爭硝煙,去探究隱藏在看似無情的文字背后的那些神采飛揚的人物吧!
二、品讀鑒賞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賞析矛盾沖突:完璧歸趙
賞析1.
a.傳記文學人物的出場往往都很巧妙,比如《燭之武退秦師》(此文是這一專題的第一篇)中燭之武就“受命于危難之間”,那么課文是怎樣描寫藺相如出場的?
學生賞析認識:出身舍人,有何能耐?大國索璧,無人可使;繆賢介紹,非同一般;覲見趙王,胸有成竹。
b.以“文”釋“言”:
①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句中“幸”的解釋。是“寵幸”,還是“寵愛”?學生依據常識,結合文本,形成共識,應該理解為“寵幸”更合適, 因為“寵愛”一般是對后宮妃嬪而言,“寵幸”既可對后宮妃嬪,也可對君王比較喜歡的人。
②“相如曰:‘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本渲小氨亍弊值慕忉尅W生辨析認為,如果解釋為“肯定,一定”,就顯得藺相如有點狂妄自傲、自以為是,而解釋為“如果真的”就比較符合藺相如的性格以及當時的情況。
③“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句中“遂”字的解釋。解釋為 “就”,還是解釋為“終于”?解釋為“就”,顯得趙王很隨便,而解釋為“終于”就顯得趙王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最終答應讓藺相如出使秦國。這樣的解釋很讓其他學生信服。
賞析2.
a.藺相如出使秦國后,圍繞和氏璧與秦國展開了一場比智比勇的外交較量,由此可見藺相如怎樣的思想性格?
學生賞析認識:表現了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大智”主要表現在審時度勢之智,知己知彼之智,隨機應變之智,爭取主動之智。“大勇”主要表現在危難奉命之勇,不畏強秦之勇,不怕犧牲之勇。
b.以“文”釋“言”:
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句中“因”字的意思產生爭議,解釋為“于是,就”還是“趁機”呢?經過討論,最后認為“趁機”更能表現出藺相如的機智。
②“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一句中的“以戲弄臣”。古漢語字典對“弄臣”的解釋是“專為帝王狎玩取樂之臣”,那么“以戲弄臣”應翻譯為“來侮辱耍弄我”,還是“把它給侍臣們玩?!??我順勢引導學生,該如何翻譯這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看看秦王有沒有要侮辱耍弄藺相如的初衷。
③“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痹摼渲小翱帧弊?,有的學生解釋為“害怕”,有的學生解釋為“敬畏”。最后學生通過激烈的辯論認為解釋為“敬畏”比較合適,因為這句話出自藺相如之口,這是外交辭令。
(二)賞析煉字技巧:澠池相會
賞析1.
在記載秦趙君王會見,以樂助興的內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樣的不同?
學生賞析認識:在記載內容上,秦御史著一“令”字,藺相如則用一“為”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為;秦國君臣侍其強大,逼迫趙王就范,置趙王于優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盀椤闭?,替也,給也,非為威逼,主動請擊也,非為人請,自愿為之也。趙王是“鼓瑟”,秦王是“擊缻”,藺相如在趙王顏面丟盡的情況下,挽狂瀾于既倒,反令秦王擊缻,缻乃市井盛酒漿之容器,其為樂器則為劣等,秦王無奈,敲打盆缻助興,也是無地自容!
(三)賞析對比襯托:負荊請罪
賞析1.
a.“負荊請罪”這外故事運用怎樣的表現手法來刻繪人物形象?
學生賞析認識: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形象性格更加鮮明突出。作者以廉頗的居功自傲,心胸狹隘,反襯藺相如的豁達大度,顧全大局。但后來廉頗負荊請罪,也足見廉頗知錯就改,光明磊落。
教師點撥提高:對比反襯,是文學作品中塑造人物的常用技巧之一,它能使所要表現的人物思想性格更加突出。
b.以文”釋“言”:
“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句中“今”字的解釋,一開始學生解釋為“現在”,我就提醒學生“現在”是正在發生,“兩虎共斗”的情形是否正在發生?學生恍然大悟,認為應解釋為“如果現在”更合理。
三、閱讀探究
探究問題(一):你認為藺相如的成功背后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學生探究認識:藺相如本身的足智多謀、知己知彼,繆賢的慧眼識才,趙王的大膽用人,廉頗的軍事保障及勇于改過,秦王的貪婪、怕死、沽名釣譽等。
探究問題(二):廉頗作為“趙之良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故事和建樹肯定很多,而《史記》只是記述了他與趙王邊境訣別及負荊請罪兩件事,通過這兩件事你能看出他是怎樣一個人嗎?
學生探究認識:大忠大勇,知錯能改。
四、小結
人物形象鑒賞及塑造的基本方法,文言釋義的基本方法。
(作者單位:江蘇省睢寧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