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不但解放了教師,也解放了學生,更解放了課堂。我們小語教師在努力實現課堂教學“脫胎換骨”的時候,還必須認真處理好以下三種辯證關系,以便于更好地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之效率。
一、“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關系
新課改倡導“人文化”課堂,強調要尊重學生的愛好,要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等。于是,部分教師為了刻意體現課堂的“人文性”,而人為地淡化課堂秩序,忽視了學生“受教育者”的身份;盲從于學生所謂的“興趣愛好”,不加引導與要求,走入了“人文化課堂”的極端。
新課改所倡導的理想課堂,應該既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充分尊重,又實現教師對課堂的有效控制。學生在課堂上“自由”而不“放縱”,“約束”又不“刻板”,達到“自由”與“約束”的有機結合。
1.課堂也是一個“公共場所”,少不了必要的秩序來維持
有秩序的課堂才是充滿魅力的課堂,才是真正自由快樂的課堂。課堂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場所,教學必須有令人舒暢的課堂環境,而課堂秩序是課堂舒暢的關鍵所在。這與新課改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是完全吻合的。當某一學生的行為與其他學生的學習活動發生沖突,影響到其他學生的學習,我們就必須從多數學生的利益出發,施以某一學生必要的約束,這樣既有效地控制了課堂,又確保更多學生的“利益”。
2.“規范要求”與“積極引導”相結合
課改以后,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少了些統一要求,多了些自主創新,這不僅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還給學生發展興趣創設了良好的空間。但教師必須施以規范的要求,輔之以嚴格的訓練,有時甚至還得給學生以強制。因為尊重學生個體與嚴格規范要求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嚴師”方能出“高徒”。
二、“追求效果”與“用好文本”關系
課改后的課堂最大的特點就是學生的活動明顯增加,課堂氣氛非?;钴S。但有的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效果,而冷落了文本,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教學片斷:(《游園不值》教學片斷)師:同學們,《游園不值》這首詩描寫的景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生:景色太美了。
師:你們想不想把這美麗的景色畫下來呢?
生齊:想。
師:那就趕快動手吧!
生:開始作畫,然后師生共同評議學生代表的作品。(這一過程一共花去時間10分鐘)
師:看到這美麗的景色,心情就很愉快,而歌聲最能表達我們此刻的心情,讓我們一齊唱《郊游》,在歌聲中再次感受詩中所描繪的美麗景色。
生:齊唱《郊游》。(這一環節共4分鐘)
這個片斷中,教者設計了一些“畫畫、唱歌”等環節,使課堂多了些“花拳繡腿”,華而不實,表面上看,學生的學習熱熱鬧鬧,其實既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又無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弄巧成拙,形若“拋荒”。
思考與對策:
新課改倡導課堂既要有活躍的外顯,更要有實在的內涵;既要給學生美的熏陶,又要能切實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要達到這一目的,筆者以為起碼得把握好教材與其他課程資源的關系。教材是最好的閱讀范本,也是最好的課程資源。它的編寫依托課標,體現課標的精神內涵。但僅憑教材的學習又是無論如何也學不好語文的。好在現行的語文教材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它既給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了選擇拓展的空間。因此教師要立足教材,讓學生直面教材、研讀教材,再從教材出發引導學生關注課本外的學習資源,讓教材成為鏈接其他課程資源的紐帶。
三、“積極合作”與“獨立感悟”關系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于是,合作學習成為部分教師追求的時髦。然而,當前的語文課堂上,充斥著低效的合作,學生難以安靜獨立地去讀書、思考、感悟、作業。我們經常碰到這樣的課:教師向學生說明合作學習的內容及操作的程序以后,學生分組合作討論,教師走下講臺,逐一巡視。教室里似乎人人參與,氣氛活躍。但仔細一看:1.組學生壓根兒沒有合作討論,只是在閑聊而已;2.組學生圍坐在那里,聆聽個別好學生的主講,充當“陪坐”或“聽客”的角色;3.組學生合作正漸入佳境,但時間已到,只得打住。這樣的合作學習,或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或千里之堤,功虧一簣;或者干脆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而已。沒有讓每一位小組成員都有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并解決問題,這樣的合作學習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思考與對策:
合作學習的方式有其獨特的優勢,值得推廣。但合作學習的采用與否也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作為教師要把握好合作的時機,明確合作的目標,設計合作的問題,形成合作的機制。避免出現濫用合作學習,缺乏針對性的情況。具體說來要做到以下兩點:
1.讓學生在獨立感悟的基礎上展開合作
獨立感悟與思考仍是最佳的學習習慣與思維品質,能獨立習得的一般就不需要“交流合作”,確實需要合作解決的問題也需在學生獨立感悟的基礎之上進行。學生在合作之前,先有一個“獨立感悟”的經歷,并形成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避免合作時,有些學生只能當觀眾、聽眾,被動地接受他人的意見。
2.在知識的重難點處開展合作
合作切忌過多過濫,因此教師要在知識的重點、難點處精心設計一些精而不雜、深而可及的問題,讓學生合作解決。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合作解決的問題要有合作的必要,這樣才能體現合作的價值,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的思維更富有挑戰性。
綜觀上述,任何一種盲求形式、急功近利,滿足于“貌合神離”的形式包裝,都無異于穿新鞋走老路,于新課改有百害而無一利。
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它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斷以其全新的理念來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為,逐步完善我們的教學實踐,這樣才能指導我們構建起求真務實、清新鮮活的語文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界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