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我們語文教學的困境,我們要大力推行師生的雙向反思,如果能把二者緊密聯系起來,使教師與學生腳踏實地做好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后反思,把教與學的反思融為一體,必將有效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促進學生學法的改進與優化,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必然會事半功倍。
【關鍵詞】雙向反思;教師反思;學生反思;教學效率
記得周有光先生在談到自己讀書的經歷時,一位年輕的英國老師說:“你們看報是怎樣看的?”我們說:“看報就是看報,還有什么門道?”老師說:“有門道,我教你們一個門道:第一,問自己,今天的新聞哪一條最重要。第二,問自己,為什么這一條最重要。第三,問自己,這條新聞的背景是什么。”周先生就是運用反思的方法,不斷增長了自己的知識,鍛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其實,周先生的秘訣就是:反思。反思是有效提升學習和閱讀效率的捷徑。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我們怎樣思維》一書中將反思行為界定為:“對于任何信念或假設性的知識,按照其所依據的基礎和進一步導出的結論,去進行主動的、持續的和周密的思考。”我們現在的窘境是:教師反思多多,學生反思少而又少。如果我們能把二者緊密聯系起來,使得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反思融為一體,必將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生學法有效改進,優化教與學的過程,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定會事半功倍。
一、教師的反思
1.課前反思。所謂課前反思即反思該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教學內容,教師想教什么,該怎么教,為什么這些目標是適合這些學生的。眾所周知,《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戰斗檄文,豐富的思想內涵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而這些對于現在的初中生來說,理解起來還是很困難的,這就需要以課文關鍵句為抓手,通過朗讀、合作、探究深入領悟文本深刻的思想內涵,然而我們的學生往往被孔乙己的表面現象所吸引,把孔乙己理解為喜劇現象。
2.課中反思。李海林先生曾說:“語文課的本質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在文本基礎上人際交往。”所以我們說高效的語文課堂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師教了什么,而應該是以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以一種思維去提升另一種思維,努力通過文本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通過孔乙己這一形象深入理解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身心的摧殘、凌辱。
3.課后反思。教師有沒有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學生實際面對的困難是什么,也即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學到了什么,教師又如何評價,教師如果能深入反思自己的語文教學,想一下哪個方面做的比較成功和哪方面做的不足。教師通過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反思,如果能引起對教學細節的重視和注意,并從教學細節中體會領悟,甚而至于形成理論,更是對教師的成長形成推力,并能進一步完善教師的課堂教學,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筆者在講授完《孔乙己》后進行了教后反思,最真切的感受就是:我們教師把自己對課文文本的理解毫無保留的灌輸給了學生,學生缺失了自我學習的過程,教師的越位造成了學生的缺位。這就使得教師心目中的孔乙己取代了學生心目中的孔乙己,教師在課堂的自我陶醉,使得學生自主學習的缺位,學生自主學習的缺位使得學生自主思維能力受到限制,結果造成諸多學生心目中的孔乙己雷同的現象,影響到學生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學生的反思
1.課前反思。學生在預習時也許會發現一些難理解的問題,聽講時也許會發現一些新問題,學生心中的困惑,這些新問題和困惑都是值得記錄下來,并認真反思的,聽課時認真聽自己所認為的疑難點、困惑處,力爭課堂上解決這一問題。我對文本是怎樣解讀的,為什么這樣解讀?預習時反思孔乙己的一“站”,一“長衫”,我們會覺得也許是漫不經心的預習讓我們抓住了學習這一文本的“牛鼻子”。
2.課中反思。通過學習我還存在哪些疑惑,學生通過個體的自我思考,有無不同的理解或更有說服力的答案,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問題。閱讀作品的過程其實就是審視自己,認識自己的過程。從咸亨酒店的陣陣笑聲中我們也不難讀出自己的影子。閱讀《孔乙己》使我們由膚淺走向深刻,也使我們更清晰的認識到民族的劣根性在社會個體身上的體現。同學們在交流中切磋,也會發現他人的理解、思維、方法的特別之處,學生自己也會及時調整思路,改進閱讀方法。
3.課后反思。反思是金,凡是語文學習中遇到的難題思路難以打開時,不妨反思一下,我們對孔乙己形象理解的不到位,是因為對文本內容的縱向聯系不夠還是橫向聯系不夠,是對小說背景了解不夠,還是關鍵句意義理解不夠準確。我們學習《孔乙己》這篇小說,如果能帶著這些問題去反思,我們不難找到答案:反求諸己,認真反思,在不斷的反思中我們會對文本的理解一步步深入。
總之教與學的反思于師于生都是走向進步與成功的前提,語文教學中師生如能進行雙向反思,及時梳理和修正教與學的過程,定能起到促進教師專業化更好更快發展,促進學生樂學會學的積極效果,我們的語文教學必然會事半功倍。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胡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