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高考文綜歷史試題凸顯了新課改形勢下的“能力立意”、“能力考查”這一顯著特征,其主要是以已學史實知識為背景,采用與已學知識程度相當的新材料、新情境、新視角、新問題、新課題。在新課程高考背景下,只有通過老師精心選題、編題,規范講題才能有的放矢,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高考;試題特點;試題知識;歷史語言;教學反思
近幾年高考文綜歷史試題凸顯了新課改形勢下的“能力立意”、“能力考查”這一顯著特征,其主要是以已學史實知識為背景,采用與已學知識程度相當的新材料、新情境、新視角、新問題、新課題。主要加強在三方面的考查力度:第一,考查對已學史實知識的運用程度;第二,考查“獲取歷史信息”方法的掌握程度;第三,考查對基本觀點、方法和學習方法的理解和運用程度。所以,在高三歷史的復習過程中,本人認為要通過老師精心選題、編題,規范講題才能有的放矢,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解題能力。下面結合高三第三次月考歷史試題,談談本人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講試題特點,獲取和解讀試題信息
1.講解試題要求和特點,審清考查方向
(1)材料結構特點 本人認為學生在讀材料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兩個問題:一是所有材料共同體現的主題是什么(主要話題),二是材料的層次感即每則材料從哪些不同的角度來談這個主題。
例如:材料二:1902年,上海首次出現了兩輛從德國來的汽車時,很多人前往觀看,人群中傳來這樣的議論:“想不到我泱泱大國,竟然要用這等洋玩意兒,真是有辱國格!”(保守大臣)
“完了!這東西要多起來,我就沒生意了,到時候一家人的生計可就沒著落了!”(黃包車夫)“真是了不起的奇跡啊!要是中國人自己能制造出就好了。”(開明人士)
問題: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汽車傳入中國所產生的影響(6分)以及汽車業在中國發展的不利因素。(3分)
學生答題存在的問題:不能多角度的分析和闡述問題,思維混亂。
解題分析:解答此題第一問首先抓住“汽車”這一關鍵信息,明確它屬于中國交通運輸近代化問題→近代化包含政治近代化、思想近代化、經濟近代化、社會生活的近代化等,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可推斷出汽車這一新式交通工具(由開始的不接受到后來的接受)沖擊著人們的思想即促進思想解放,并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等→結合材料“黃包車夫”的話可得出沖擊著傳統的交通運輸業和影響了從業人員的生活等。
參考答案:影響:①極大地沖擊著國人盲目自大的思想,有利于人們的思想解放;②沖擊了傳統交通運輸業及其從業人員的生活;③有利于改變中國交通的落后面貌,從而促進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6分)
解答第二問,本人認為只要學生把汽車業的發展歸類到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這一主題上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外部因素“雙重阻礙”+社會環境;內部因素“資金少、技術力量薄弱”等。
參考答案:不利因素:①守舊、傳統思想觀念的阻礙;②缺乏技術和資金;③國家沒有獨立,受到外國列強壓制;④長期社會動亂。(答出其中三點即可)(3分)
教學反思:①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對所學知識歸類整合,按照新課程相關知識體系,形成模塊小專題知識,有利于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系統、科學的知識體系,將課本由厚變薄。
②學生要做到答題反思和總結,對某一模塊知識總結答題思路和方法,背記答題術語等。這對提高解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2)設問特點 分析設問,借助設問的限定揣摩材料的意思和答題方向,減輕閱讀的難度,整體把握材料明確答題方向。
設問的模式:①“根據材料X,指出(或比較材料、概括、歸納)……情況、分析原因、影響等”。
②“根據材料X,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或比較材料、概括、歸納等)……
③“綜合X材料……談認識(或者啟示等)。
答題技巧:對第一種設問,提煉觀點(歸納材料的要點)、抓住層次,逐句分析(注意逗號、分號、省略號等);第二種設問,答案要從材料和課本與其相關的知識得出,即要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第三種設問,要特別注意,本人總結為“主題+角度”,即明確主題和每則材料的關系,每則材料一定是從不同角度分析的,只要簡單歸納主要觀點就可,答題模式為“分——總”式。
2.指導學生閱讀材料并提取有效的和有價值信息(與解題有關的信息),對其進行分析與整合(歸類、合并等)
做到整體把握材料:材料與材料的關系,抓住中心問題;材料與課本的關系,尋找切題角度。
二、講試題知識,調動和應用知識,對應設問的知識應關注面線點,并指導學生會選擇相關知識
1.引導學生回顧與試題的形式和內容能建立正確的聯系的所學知識,并能選擇知識,(注意知識面、線、點回顧)
2.準確地運用相關知識和有關材料解答問題(認識和說明問題)。
三、講答題語言特色,描述和闡釋事件,讓學生敘述答案,共同探討
1.歷史現象表述正確,歷史事件特征能夠準確描述和解釋。
2.作出的答案,反映歷史問題的本質特征。
例如:材料三:1981年,中國男排反敗為勝、力克韓國隊,北京的大學生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1988年,在漢城奧運會上,渾身傷病的李寧(體操),只得到最后一名。一些報道竟謾罵李寧為“體操亡子”。李寧還收到繩子,讓他上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海外執教的中國教練員和代表外國參賽的原中國運動員超過了1000人。其中最有名的是郎平。2008年8月15日,在北京奧運會上,郎平執教的美國女排戰勝中國女排。新華時評認為“郎平依然為國爭光”。
問題: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人在體育情結方面所發生的變化,并分析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6分)
學生答題存在的問題:不能有效提煉關鍵信息,答題語言太口語化,缺乏歷史味。
解題分析:情結,字典解釋為“心中的感情糾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情結是一心理學術語,指的是一群重要的無意識組合,或是一種藏在一個人神秘的心理狀態中,強烈而無意識的沖動。結合本題,學生要歸納“……”前后兩個不同時期,國人對競技體育的認識。
參考答案:變化:由過分強調將競技體育的政治色彩回歸到體育精神本質。(2分)原因:①改革開放深入;②思想觀念更加開放;③對體育精神的理解更深入;④國際地位的提高使國民自信心增強;⑤民眾心態趨于理性。(4分)
教學反思:①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用語要專業,不能想當然,要做到表述準確無誤,用語精練;②學生在看書過程中要注意提煉課本語言,對課本中結論性的語句一定要完整、準確地記憶,考試答題用語要能反映歷史事件本質。
(作者單位: 江西省臨川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