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就是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發,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為生活服務”為指導,把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用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開展高中政治科生活化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
一、導入生活,激發興趣
生活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源頭活水,生活中教學的資源無處不在。思想政治課教學應根植于現實生活,才具有與時俱進的生命活力。例如:在學習《國家的宏觀調控》時,筆者先給學生講了一條新聞:央行宣布從2012年5月18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2012年以來央行第二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距離2月24日今年第一次正式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近三個月。而此次調整后,中國大型金融機構和中小金融機構將分別執行20%和16.5%的存款準備金率。看到這個新聞,學生感到很新鮮,筆者趁勢提出我國為什么在做出這樣的決策?這又是國家在運用什么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控?讓學生們展開充分討論并發言,最后老師聯系國內國際形勢進行分析,使學生弄明白這樣做,是國家在進行宏觀調控,以及為什么宏觀調控,結合時政熱點,運用教學知識點,分析教材,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國際大事,為政治課教學提供了鮮活的實例。除了關注國內國際的重大事件,還要聯系學生身邊小事,善于把身邊的小事與熱點問題聯系起來,從中認識和體驗所學知識,進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實際動手能力。針對學生中有炫耀名牌和浪費的現象,我組織他們對“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問題的大討論;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我引導他們對“企業應如何樹立品牌,提高經濟效益”的探討等等。
二、貼近生活,激活思維
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甚至自身就是參與者的事,學生往往非常重視,對這些事情有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受到知識和經驗的局限,有時他們會對這些事情感到困惑,感到茫然。在教學中,筆者認為教師應以教材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回歸生活、感悟生活,切實提高學生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逐步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在學習《整體和部分的聯系》中“當部分以合理有序的方式構成的整體,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這一哲理時,可聯系社會生活中的“經濟結構調整”、“人事結構調整”、“學生籃球賽”、“班集體建設”等,學生就更容易理解深奧的哲學知識,同時也更深刻地體悟出團結合作的重要。
三、真材實料,加強理解
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引用富有時代氣息,創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真實材料情境,這樣更易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讓學生在生活感性體驗的基礎上,去對應教材的理論,使生活情境成為學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識的橋梁和紐帶,促使其將教材知識內化,系統性的建構政治學科知識。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更容易理解教材的理論觀點使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和感悟,更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我們在講到市場交易的誠實守信原則的時候,可以聯系大家最近比較熟悉的蘇丹紅鴨蛋、孔雀綠魚蝦、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甲醛奶糖、帶花黃瓜、爆炸西瓜、地溝油、染色花椒、墨汁石蠟紅薯粉、瘦肉精、假牛肉(用牛肉膏讓豬肉變牛肉)、河南南陽毒韭菜、青島福爾馬林浸泡小銀魚、染色饅頭、沈陽毒豆芽、宜昌毒生姜、合肥染色蛋糕等,這些違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誠實守信原則的案例,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危害和啟示?讓學生開動腦筋,暢所欲言,也可以聯系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不誠信的事情為例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將政治學科知識和學生生活相聯系,不僅能使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而且能讓學生對現實的生活不斷進行反思,從而促使他們個體認知不斷完善。
四、提出問題,合作探究
教師在引入多種多樣的生活材料后,可從中提出一些疑難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碰撞。從材料提出問題的方式,可采取學生自主設疑,也可由教師設疑引導。但教師在設置疑問時需要合理恰當,要有層次性、針對性,問得有目的性、啟發性和方向性,才能激發學生思維,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提高政治課的針對性和實踐性。
例如,在教學《供求影響價格》時,教師先播放兩段視頻:視頻一,中秋節前月餅柜臺前人頭攢動,月餅價格居高不下;視頻二,中秋節后月餅柜臺前冷冷清清,商家降價促銷。兩幅生活中常見的生動形象的漫畫,立刻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進入學習情境。教師接著提出問題:為什么商品節前價格高,節后價格低?導致價格變動的因素是什么?你認為還有哪些因素導致價格變動?價格和價值、價格和供求等的關系是什么?對于一系列問題,學生首先獨立探究,然后教師可把學生按座位分成學習小組,讓學生合作探究,把遺留的問題和新發現的問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當然,學生探究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演講賽、辯論賽、專題討論等均可在課堂中嘗試。這一環節教師旨在培養學生自主搜集材料、自主思考、自主追問、自主探索的能力。
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經驗,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鮮活的生活內容為載體,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將課本理論與生活實踐有機融合,最終實現教學回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