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撒在這片土壤上。”情感是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發展的原動力,又是語文學習中理解和表達的基礎。積極向上、健康美好的情感能陶冶人的情操,充實人的精神,拓寬人的理想,增強人的愛心。因此,挖掘語文教學的情感因素,加強語文的感染力,才能真正讓語文對人的教化與陶冶功能落到實處,促進學生思想與情感的同步發展。
一、巧設導語,情感驅動
文章是心靈的產物,鑒賞一篇文章也需要用心靈去擁抱它。只有觀賞者的心靈和創作者的心靈產生了溝通,樂其所樂,悲其所悲,愛其所愛,憎其所憎,才能讀懂一篇文章。在教學中,如果教者能做到“披文入情”,以“情”再現課文的意境、氛圍,以“情”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將有助于他們“沿波討源”。每一篇文章的內容風格各異。根據不同的課型,采用不同的開講方法,讓學生每開始接觸一篇新課文,都因為教師巧妙的導入,感情波瀾受到推動,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如教學《赤壁之戰》一文時,我在學生預習課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巧借東風,火燒曹營”的故事作為導語:正值隆冬,赤壁戰場盛行西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若用火攻反會燒自家。為此,周瑜焦慮成疾,一籌莫展。正在這危難時刻,上曉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通過觀察天氣,天象的變化,準確的預測到當地冬至前后短時間內會偶然出現刮東南風的天氣反常現象,結果戰局出乎常人意外,成為美談。具體戰況如何,且看課文怎樣描寫。如此導課風趣幽默,教師又不失時機的設下懸念,激發探求欲望,學生樂聽樂學。
二、入情入境,情感溝通
“情”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要讓學生從中接受到更多更深的情感教育,主要還在于教師的情感色彩和誘發能力,教師先受到感染,先進入角色再加上科學的授課藝術,形象的表情動作來縮短作品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通過故事情節的再現,增強感情色彩,讓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入情入境,伴隨情感活動不斷地把思維引向深入。教學《手捧空花籃的孩子》時,在課堂上為了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情境,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更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我結合課文設計了以下思維點:1.雄日的花種不開花時他是怎么做的?2.看見別人都捧著開滿鮮花的花盆,雄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3.當國王詢問雄日時,雄日是怎么回答的?4.當雄日成為國王后會怎樣治理國家?先是小組內討論,并分角色表演,做到人人參與。大家都不想放過表現自己的機會,個個真情流露。然后是全班展示表演,孩子們妙語連珠,激情四射。他們的思維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得到激發,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在這一刻得到熏陶、感染和提升,達到了學生與作者、文本之間的情感溝通的目的。
三、角色體驗,情感交融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閱讀教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沒有親身體驗,就不會有心靈的震撼,也不會在思想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課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較強的故事性,人物個性也很鮮明。教學中,如果教師能讓學生親身經歷文中角色的動作、語言,體驗角色的心理活動,與他們同喜同悲、共樂共怒,無疑能使學生對文本感到真實、親切,從而強化感受,進而引發共鳴,并且在共鳴中動情。在教學《掌聲》一文時,我在學生讀懂課文,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學,你會說……”、“如果你是小英,你會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說……”等問題誘導學生進入角色,使教材描寫的客觀世界成為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了學生的“我情我景”。這樣一來,學生就融“我”入境,于“身臨其境”之中進行推測、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軌跡,在角色參與、角色轉換中不但豐富了想象,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增進了情感體驗,升華了思想認識,學生所體驗到的遠遠超出了課本上局限的內容。不僅如此,這樣的問題設計開放性極強,便于學生敞開心扉,宣泄情感,從而驅動了他們一顆顆靈動的心,激發了他們飛揚智慧的語言。學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優美的語言文字體驗中也得到了浸潤、感染和豐富。
四、聯想感悟,情感升華
情感是一種心智活動過程,它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在感性直覺中包含著深刻的理性認識,形成和諧統一的悟性。沒有想象與聯想就談不上用心靈去體驗作品蘊含的感情世界,因為作者不僅要運用詞語本身的各種意義來狀物抒情,還要藝術地驅使詞語以構成意象和意境,引導學生喚起聯想、想象,詮釋作品的空白和不穩定性,激起種種感情的波瀾,才能把學生導入作品內蘊的“彼岸”。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逆著作者的思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假如小女孩沒有死,結果會怎樣?”學生們議論紛紛,思維馳騁,答案也精彩紛呈:一個學生說道:小女孩的死,全怪當時社會黑暗,太不公平了,不知道有多少窮苦孩子死于饑餓寒冷之中。學了這篇課文后,我非常同情文中的那個小女孩,但我更恨那黑暗的、不平等的社會制度,同時也更進一步體會到我們的幸福,體會到我們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我該努力學習啊!假如小女孩能來到我們中間,我一定讓她吃飽穿暖睡好,還要她和我一起上學……這樣,就把文章中的思想,情感通過客體傳遞給主體,使主體的思想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升華。
總之,情感交流無處不在,它不僅存在于教師與學生之間,還存在于學生與文章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因此,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情境,讓“情感”在課堂中流淌,把參與和思索的權力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入情入境的學習中得到發展。有了深刻的情感體驗,學生就會將自己的個體生命融入到文章當中,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樣,學生便會有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美好享受,語文學習對他們而言,也就不再是負擔,而是向往。自然,語文教學也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美好境界了。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金谷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