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一節在教材(人教版高中數學第二冊下A)中位于立體幾何的最后一個內容,參考課時是立體幾何中安排課時最多的內容之一,在高考中也是常考的一個內容(從2005年到2010年的全國卷中每年都有一題,5分)。可見《球》在立體幾何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就與球有關的考查方向進行分類,以期能對同學們在學習或復習《球》這節內容時有所幫助。
1.對球截面性質的考查
例1 [2009年全國卷I 文(15) ] 已知如圖1,OA為球O的半徑,過OA的中點M且垂直于OA的平面截球得到圓M,若圓M的面積為3π,則球O的表面積等于 。
【解析】 圓M的面積為3π,設其半徑為r,則r= ,設球的半徑為R,由球截面的性質得R =( ) +( ) ,所以R=2,因此球的表面積為16π。
點評:掌握球截面的性質是解題的關鍵。
2.對球的性質的考查
例2 連接球面上兩點的線段稱為球的弦,半徑為5的球上有兩條弦AB、CD的長度分別等于8、2 ,M、N為弦AB、CD的中點,每條弦的兩個端點都在球面上運動,求MN的最小(大)值。
【解析】 因為A、B、C、D在球面上運動,要使MN最短,則MN為AB、CD的公垂線段,所以可以將AB、CD移動到它們所在的截面平行且這兩個平面與同一直徑垂直,這樣MN的長就是這兩個平行平面間的距離。由球截面的性質可得MNmin=1,同理可得MNmax=5。
點評:球是一個旋轉體,因此它既是軸對稱圖形也是中心對稱圖形,結合運動的觀點就可以解決此題。
3.對球面距離的考查
例3 已知如圖2,在地球東經120°線上有A、B兩地,A在北緯70°,B在北緯40°,則A、B兩地的球面距離(地球半徑為R)為( )
A. B. R C. D.
【解析】 過地軸和東經120°線作一大圓,由圓的知識和緯度定義知∠AOB=AB的度數等于30°即 。由弧長公式可得A、B兩地的球面距為 ,故選D。
點評:與球面距離有關的題目關鍵要理解球面距離的定義和計算方法。
【練習】已知球的表面積為4π,A、B、C三點都在球面上且任意兩點間的球面距為 ,求OA與平面ABC所成的角的正切值。
4.球外接于多面體
例4 [2006年全國卷I文 (9) ] 已知各個頂點都在球面上的正四棱柱高為4,體積為16,則這個球的表面積是 ( )
A.16π B.20π C.24π D.32π
【解析】已知如圖3由正四棱柱的體積可得其底面邊長2,又球的直徑等于正四棱柱的對角線,設球的半徑為R,則(2R)2=4 +2 +2 =24,則R2=6,所以球的表面積為24π,故選C。
點評:本題源于課本P77第6題,是它的拓展。
【練習】設三棱錐的三條側棱兩兩互相垂直,且側棱長均為2 ,求其外接球的表面積。
5.球內切于多面體
例5 在棱長為a的正方體內有一個內切球,過正方體中兩條互為異面直線的棱的中點作直線,求該直線被球面截在球內的線段長為 。
【解析】已知如圖4由球與正方體的性質知,球心O為正方體的對角線的交點,球與下底面的切點為下底面的中心M,E、F、R分別是B1C1、AB、BC的中點,OM=MR= a,OE=OF=FR= a,ER=a,EF= = a;由過EF與球心O作球截面,如圖5,設圓O與EF相交于點G、H,則GH為所求。過O作OI垂直于EF,垂足為I則IF= = a,所以OI= = a,HI= = a,GH=2HI= a。
點評:關于球與多面體的相切的問題,作出軸截面是解題的關鍵。通過截面把幾何體中的主要元素盡可能集中于其中,從而把立體幾何問題轉化為平面幾何問題解決。
(作者單位:廣西天峨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