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容置疑,當前小學德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實效性差,缺少魅力,德育很難打動學生的心靈,不少學生對德育表示厭倦。究其原因,是因為教育者的德育觀念陳舊,缺乏道德創新精神,對德育對象的新變化缺乏敏感,對新形勢下的德育如何操作,缺乏方法上的調整和適應,德育過程中的情感投入不足,因此,要構建充滿活力和魅力的德育,就必須進行德育創新,將德育引入新的境界。
一、讓德育走進現實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德育
反思傳統的德育教育方式,我們往往是抱守著狹隘的課堂教育觀,將施教的場所僅僅局限于教室,把課堂教學簡單片面地理解為教育行為的全部,學校教育呈現出一種說教式的、十分明顯的封閉化趨勢。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還不能令人滿意。生活的德育要以社會現實生活為基礎,以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為途徑,以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中介,以學生日常生活為內容,引導學生學習生活知識和技能,體驗生命的意義,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成為熱愛生活、言行一致,有責任感和創新意識的新時代小學生。
現實生活是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出發點,也是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歸宿。學生不斷的自我完善,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現實的或未來的生活質量,真正的教育就是幫助學生適應并超越現實的生活,創造未來可能的生活。教師要善于針對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成新的德育內容。積極探索靈活多變的教育方法,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現實生活狀況,了解學生的道德基礎狀況,這樣的道德基礎是在什么樣的現實生活背景下形成的,然后幫助學生確定可行的發展目標,尋找行之有效的自我完善的辦法。教師對學生現實生活中的表現要敏感,要敏感于學生的行為,要敏感于學生的生活體驗,要敏感于學生的行為變化,真切地把握學生在生活中的尷尬、壓力和恐慌,并在這種把握中尋找到學生品德發展的最佳生長點,針對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指導,幫助。最后在幫助學生適應生活的同時,理解生活的意義和價值,讓學生對生活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更高的追求。
思想道德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德育,把德育置于一個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們的做法是:讓德育走進社會,“重在實踐、體驗過程”,做到 “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教師應廣泛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進感情,獲得友誼。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大家和諧共處、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從而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我們認為:要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最基本的是通過社會生活的體驗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所理解并產生強烈的情感,但這僅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必須使學生獲得對“美與丑”、“善與惡”,更加鮮明的辨別力。德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是學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必須緊扣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不斷的注入新鮮血液,才能真正發揮“德育養德”的育人功效。
二、讓德育走進學生心靈,使德育充滿人文關懷
人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個基本規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說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別是現在人們的思想已駛入了現代化的快車道。小學生耳聞目染,其思想認識也已變的逐漸復雜起來。如不能及時的、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工作,勢必造成社會危害。我們的做法是:讓德育走進學生的心靈,巧抓機遇,充分利用“節日慶典、晨會、校班(隊)會、國旗下講話、宣傳欄、黑板報、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時機地加強對小學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把道德認知自覺地轉化為道德行為。例如:在“母親節”到來之際,我們在學生中開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學生為父母制作了一張生日賀卡,有的學生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學生為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表達出了他們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學們在實踐活動中,提高了思想認識,凈化了自己的心靈。
三、讓德育走進社會,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德育
可以在清明節,組織學生掃墓,向他們介紹人民解放軍為國家的解放和敵人英勇搏斗,流血犧牲的可歌可泣的事跡,讓學生深受愛國主義教育。節假日,可以組織小記者參觀新農村建設,采訪新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的具體事例。孩子們得知了村民們能吃好,住好,環境優美,心情舒暢,也樂在其中。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觀了學校一些工廠和農村,親眼看到污水排放到小溪里,水塘里,甚至直接污染了村民的飲用水,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極大的威脅,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懂得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危害,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須在保護環境方面做些什么。
四、讓德育走進家庭,使家庭學校教育雙贏
德育教育可以開展家長學校活動,以活動為紐帶,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學校建立教師家訪制、家校定期對話制、教師家長共評制、優秀家長及學習型家庭評選制等一系列制度,廣泛開展家長開放周、家長接待日等活動,組織家長看校容校貌、隨堂聽課、評教風學風、議學校管理、談家教體會,做到了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通過召開家長會、家長代表座談會,建立家庭教育聯系卡等家校“雙邊”活動,拉近了家校距離,密切了家校關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長學校為依托,提高家長綜合素質,促使家庭學校教育雙贏。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