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業作為傳統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必須適應新課程的需要,創建一個個性化的作業體系,讓學生通過完成作業實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能夠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素質得到提升。
【關鍵詞】作業設計;物理;探究
作業設計是物理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教師應通過有效的作業設計讓學生通過不斷地練習來達到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作業就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然而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在進行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但沒有讓作業發揮應有的作用,反而給學生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負擔,從而導致厭學。
一、物理作業設計要體現多樣性
千篇一律的作業形式總會讓學生厭倦,我們不妨在作業設計上形式多樣化。在布置作業時應力求全面,除必要的課外書面作業外,還應布置預習作業、復習作業、實驗操作等。作業形式的豐富多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可持續學習的能力。作業可以有書寫式、操作式、辯論式、探究式,也可以是課內活動和課外活動相結合、開放作業和封閉作業相結合的形式。例如:在教學“牛頓第一定律”時,由于學生受生活經驗的影響,往往會形成錯誤的認識,并且給后面的解決運動和力的實際問題帶來很大麻煩。于是就在上新課前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持“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觀點作為正方,另一組作為反方。課后就讓學生收集實例,或進行實驗,在課堂上采用辯論的方式,從而水到渠成地達到共識。最后,教師和學生們一起總結,學生在課后收集素材的過程和課堂上激烈的辯論,使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學生的熱情空前高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引導學生由書本走向生活
實驗器材越是現成就越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要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就用一些不是器材的“器材”去設計、完成探究實驗,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獲得更大的收獲。因此,在演示實驗時,更多的使用像雪碧瓶、乒乓球、學習文具等常見物品,做一些簡易的實驗,不僅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能起到示范作用。課后也常布置類似的作業,讓學生自己去開發實驗器材,去完成探究實驗。例如:在教學“聲現象”時,就讓學生用家中的“瓶瓶罐罐”制作了水瓶琴;教學“物體的顏色”時,讓學生體會使用相同的顏料、不同的比例混合后的顏色不一樣,從而也明白了為什么會有16色筆和更多種類的色筆;教學“串聯和并聯”時,就讓學生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來探究電冰箱的壓縮機與照明燈的連接情況。在完成有些動手作業時,還要求有家長參與共同完成。在學習過程中,還要求學生把所學過的有趣實驗,盡量演示給家長看,這樣做是讓學生在家長面前展示自我,增強其成就感。轉變部分學生不情愿讓家長過問自己學習的不良現象;對學生也會起到保護作用,尤其是在進行家庭電路等具有一定危險性的探究操作時。
三、要設計探究體驗型作業
初中物理中的許多現象都與實際生活有關,讓學生去探究有關課題,既能彌補課堂實驗的不足,又能提高學生探究的能力和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同時對課堂知識又起到補充和鞏固作用,學生還能從中發現許多新的現象和知識。例如:在教學“電磁波的海洋”時,就讓學生回家后利用家里的電視機、微波爐、手機、電話機等來探究電磁波的產生和傳播的條件,并且與聲音的產生、傳播條件進行對比,通過親自體驗,解決了許多疑問。在學習“慣性”這個概念時,當汽車急剎車、減速,啟動、加速,向左、向右拐彎時,身體會向哪個方向傾倒,通過講解,大部分學生能記住結論,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他們心中的困惑。于是就把作為課后作業,即無論哪次你坐車的時候一定要記得親自體驗一下,對這類作業,比老師反復講解效果要好得多,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浮力”時,就讓學生用橡皮泥“造船”,從中體驗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用雞蛋和鹽水來體驗物體的浮沉條件。所以,在教學中,應盡量多布置一些課外的體驗型作業,使他們在探究中學到知識,體驗成功的快樂。
四、設計體現創新思維的作業
傳統的作業總是固定的答案、固定的解題方法與思路。缺少探究的過程,約束了學生的思維活力,對學生發展很不利。所以,設計作業時不妨適當作些變化。如要求一題多解,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變換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使分離知識之間產生相互聯系,形成知識體系,并能通過此種方法使學生靈活機智地應用所學的知識。例如:在兩個相同的電阻和一個開關按某種連接方式接在電路中,當閉合開關時,發現電流表的示數變化了0.2A,電路的總功率變化了0.16W,試根據題意計算出電源電壓及一個電阻的的阻值。這是一道開放型的題目,采用不同的連接就會出現不同的答案。另外,我們還可以設計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作業。例如:如果沒有摩擦和慣性,這個世界將會變成怎樣的呢?這要求學生在所學的物理知識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才能回答出來。很多問題沒有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做一個有想象力的人,這樣才不會扼殺學生的創新思維。
【參考文獻】
[1]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1
[2]趙石屏.練習量有效練習重復度,中國教育學刊,2009.3
[3]姚利民.有效的家庭作業策略,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6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