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是一個挑戰更是一個契機,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舞臺。實踐證明,隨著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本文就信息技術教學中對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做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關鍵詞】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學習習慣;教學評價
一、自主探究,培養習慣
興趣是自主探究學習的動力。自主探究是一種“自我向導、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方式。
探究學習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某一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和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的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收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
自主探究學習是把主動學習和探究學習兩種方式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興趣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達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1.結合生活,創設情境
結合學生生活、學習的實際創設一定的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往下學。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并能把所學知識、技能應用于生活中去。此時教師的角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傳授者,而是充當一個教學設計者、指導者,學生學習的幫助者。
[案例1]在學習“新建文件夾”這一操作時,學生對有關資源管理器中文件夾的樹形目錄結構來管理資源的問題一時很難理解。就結合初中生學習生活的實際,創設了一個到書店購買《阿凡提故事》書的情境:1.在眾多的商店中選擇書店。2.在書店眾多區域中選擇“兒童文學”區。3.要尋找 “中國兒童文學”區,并從中找到《阿凡提故事》。從中引出書店為什么要一個區一個區將書分得如此仔細的問題,從而遷移到計算機中的這種樹形目錄結構。
這樣一個書店買書情境的創設,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容易理解,既達到了教學預期效果,又讓學生將信息技術的知識運用到了現實生活之中。
2.運用書本,善于引導
平常的信息技術教學注重對學生知識、操作技能的培養,久而久之使學生純粹的模仿老師的操作,很少關注書本,更談不上自己會自覺地看書,運用書本。
結合農村中學的實際情況:學生信息技術基礎較差,家里有電腦的同學不多,所以利用書本來學習很有必要的。首先要培養學生自學書本的習慣,引導學生怎樣看書。在看書的過程中會發現各種問題,有些問題通過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及時地解決,如果難以解決的老師給予適當的指導。
當然,教學生利用書本進行自學,并不是讓學生放任自由地學;也不是教學必須按照書本一致地進行。教師可以設計幾個難度不同的任務,把知識點與操作結合在一起,把任務布置給學生,讓學生結合書本去完成任務。或者由學生來提出任務,教師進行整合,再布置給學生,由學生去解決。這樣的方式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發揮,雖然,結果不一定都理想,但學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收獲。
二、自主探究,強調過程
與探究學習相對的是接受學習。接受學習是將學習內容直接呈現給學習者,而探究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的形式來呈現的。和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經歷探究過程以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探究學習所要達到的三個目標。
自主探究非常強調將學生視為學習行為的真正主體,是學習過程的思考者、活動者、體驗者、合作者和建構者。我們必須尊重每個學生個別差異與個性特點,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主體價值的多元化和個性化。在探究活動設計中,難度設計要具有梯度性,一者幫助學生掌握探究的主要方向,二者讓學生對本人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得出的結論等做適當的記錄。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教學已經成為信息技術新的教學內容,同時給學生搭建了自主探究的學習平臺。
三、自主探究,注重評價
自主探究學習包含著:學習態度、合作精神、探究能力、操作技能。針對這一特性并結合信息技術學科的特殊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自主探究學習進行評價。
1.口頭評價
課堂上,教師要多使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要有明確導向的評語,使學生懂怎么才可以,怎么做才更好。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評價作品,或讓學生之間、各小組之間互相評價。通過這樣的口頭評價,培養學生正確看待自己與別人的習慣,使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
2.作品評價
由于信息技術教學的特殊性,我們一般在一次探究活動后,要求各小組上傳本組的代表作進行全班交流。指出各個作品的成功之處和哪些是值得大家共同探討之處。這需要學生個體、小組、教師互相協助來完成。這往往是探究活動的點睛之筆,通過評價學生作品,教師在交流中學到很多原先沒有想到的東西。
3.檔案袋評價
檔案袋中的基本內容是學生的作品,學生作品的收集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既可以是學生成功的作品,也可以是失敗的。檔案袋是一個隨時間進程而不斷生長的活的作品集,是對人的成長發展過程的一種直觀、生動的記錄,學生或教師在創造、生成個人檔案袋的過程中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長足跡,感受到自己的持續進步。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可以在教師機上以班級為單位建立班級文件夾,再在里面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建立個人(或小組)文件夾,并把學生每次的作品都存放到相應的文件夾中。這樣,評價者可以通過觀看學生的作品評價學生的發展。
四、合作學習,團體協作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先分好小組,平時上信息技術課學生就按照小組來坐,組長負責本組的紀律,協調好本組的學習,并且對平時作業進行檢查、評價。其實這只是淺層次上的小組合作,深層次的小組合作學習由于學習者的積極參與,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積極的自我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開展小組合作又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掌握知識點,確實有一定的難度。
[案例2]多媒體演示文稿學完基本操作之后,設計了一個綜合實踐操作課。
全班以5人為一小組,組里四個人分別收集中國古代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的資料,一個同學撰寫四大發明的簡介語。收集完資料并進行處理后,匯總到組長處,由組長把資料存放在教師指定位置,以上利用一個課時完成。第二課時,學生分工來制作演示文稿,一位同學負責美工:插畫、排版,一位同學負責制作,一位同學負責技術,一位同學負責修改加工。
最后每一小組推薦作品上交,給每個小組以展示自己的機會。作者先講解自己的創作意圖,然后請其他同學來評價作品,最后由教師來評價。教師除了充分肯定學生作品的成功之處,也應指出不足之處以便學生進一步改進。
五、合作學習,分工明確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明確分工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很容易出現混水摸魚的現象。一般小組分工由組長負責實施,使小組各個成員都能發揮所長,在探究活動中能真正地動起來、活起來。
可見,合作學習可以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如果學生長期處于個人的競爭的學習狀態之中,久而久之,學生就很可能變得冷漠、自私,而合作學習既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團隊的意識和集體的觀念,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競爭能力;合作學習還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有差異的學生的教學不足,從而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雖然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社會技能。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學習都需要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需要用探究學習的方式來進行,其實接受學習對信息技術中的一些學習內容來說也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教司《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張倩葦、桑新民《網絡環境下學習評價新模式的探索》,中國遠程教育
[3]呂小平、燕彬主編《自主·合作·探究》,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
[4]盛群力、鄭淑貞《合作學習設計——現代教學理論與設計叢書》,浙江教育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藤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