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歷史體驗式學習既符合了歷史學科的特點,又能充分發揮出體驗獨特的學習功能,使歷史學習產生較好的效能。但體驗式教學并非胡佛總統救危機——放任自流。本文就體驗式教學中主體性原則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體驗角色;體驗時空;體驗氛圍
“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實踐”,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21世紀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生存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基于實踐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定全面發展與終身發展的基礎,便成了教育工作者的戰略目標。改 變課程的呈現方式,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實現戰略目標的突破口。而突破的支點就是學生的體驗。于是,我認定學生作為體驗的主體不可動搖:
一、把握體驗角色
學生的主體性是學生獲得發展的根本。布魯納曾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痹隗w驗式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育的主體,更是發展的主體、體驗的主體。一切教育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通過他們自己的大腦和雙手才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讓學生成為歷史學習的主人。在教育中,只有當學生能動地、自主地參與知識形成過程的探索,在體驗、感悟中獲取知識,激發情感,并以自我的面目參與,才真正是個主體。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把握體驗的角色首當其沖。下邊是我聽報告中一個關于人遺忘規律的調查:
這個調查的結果引起我對教學中的兩個角色——老師和學生的反思:當老師在講臺上手舞足蹈、汗流浹背之時,最大受益者已經違背了教學的初衷,只有讓學生站到“教別人做”的位置,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習的效能,這就要求把握住學生這個體驗的主角。
回看我們的課堂教學,試卷分析課往往是比較“嚴肅”的課堂,原因在于經過老師批閱后,在分數和答卷面前,學生的“弱勢”在老師面前暴露無疑,他們缺少了底氣和勇氣,此時,他們更愿意默默聽著老師的“批判”。而老師似乎已經掌握了學生所有的“把柄”,迫不及待的一一挑刺。這樣的課堂,看上去很有針對性,但課堂往往成了個體學生等待和糾正的過程。曹某某老師的課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拿出試卷后他首先在課件上展示了這么個問題:同學們經過反復研究后,選擇題有哪幾個到現在你還在糾結中?一下子就把學生置于了主人翁地位。于是開始了學生提出疑難,坦言自己的想法,老師分析問題所在,引導解答釋疑的教學,這或更是個發現的過程。布魯納曾強調:“發現并不限于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之事物的行為,準確地說,發現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體驗就是“發現”的良機,把握住體驗的角色,“發現”的腳步已經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二、立足體驗時空
在教學中,要確保學生有一定的獨立思考時間和體驗的空間,這是學生主性體現的關鍵。體驗需要空間:角色扮演、分組討論給了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體驗。而提供思維空間同樣不可或缺,讓抽象的東西具體化,讓具體的東西形象化,讓形象的東西情感化,讓學生在思維體驗中感悟!
湖州菱湖中學徐豪杰老師的一堂《以社會生活為例看審題和表達》公開課中,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得以充分體現的時空觀把握得很好。為了讓學生歸納審題和表達注意的問題和方法,徐老師呈現了下面兩段材料和問題,留足時間讓學生閱讀與思考: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間,《申報》直接涉及革命黨人活動的新聞僅僅只有3則:《亂首被獲》(4月28日)、《拿獲華興會匪要電》、《又獲華興同仇各余黨》。
——朱英《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報》以顯著地位刊登慶祝標語和祝詞。其中一條標語是“中華民萬歲”。……在《共和國大總統履任祝詞》的最后寫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榖我蒸民,振興實業。四萬萬眾,人足家給。軼美駕歐,揚我國力?!?/p>
——根據《申報的興衰》和《清末四十年申報史料》整理
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二,《申報》對辛亥革命的態度發生了什么變化?(4分)你認為《申報》把“國”字改為“民”的用意是什么?(4分)學者們認為《申報》的祝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時代要求,試結合史實簡要說明理由。(8分)
當課堂反應學生基本有自己思路時,老師很意外的呈現了某個學生的答案:
由一年只刊登了3則革命黨人的消息到1912年申報刊登賀詞,關于革命的事也變來越多;體現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人人平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學生立刻投入了思維的碰撞之中,然后學生又以一個老師的身份出現:給此題答案打分,同時給出給分的理由;并給提供此答案學生指出一些他認為在審題和表達方面要注意的問題。
在角色互換中體驗學情,在思維碰撞中贏得真諦,在體驗式教學的有效性能中,學生體驗的時間不應缺!學生體驗的空間不能缺!
三、創設體驗氛圍
教學過程是個動態過程,它必須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聯系和信息反饋,才能實現其控制與調節,以達到預期目標。只有在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最近發展區”設置恰當而又實際的問題,才能讓學生有能力、主動地參與知識的探索、體驗過程。所以用心地創設起可體驗的氛圍,是主體體驗的堅強陣地。
歷史是人創造的,歷史離不開人,然而教材對于歷史人物,主要是關注于他們的主要事跡的羅列,鮮有歷史人物精神世界的描繪。久而久之,教材歷史人物在學生的頭腦里,成了一些平面化的政治符號。比如對于劉少奇,以及我黨歷史上最大的冤案—劉少奇被開除出黨并被迫害致死,只作為我國民主政治建設遭到破壞的一個政治事件作答而已,學生的思想認識是麻木的,對他們來說,這種無趣又無意的事件很快就會遺忘,因為這樣的描述干癟又不動人。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提供一些材料,讓學生設身處地去體會劉少奇在當時事件中的內心世界,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現代建構主義的學習論認為:學生只有親身經歷自己內心世界的建構和體驗才能學好知識。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突出和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調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堅持“思想從學生的頭腦中產生出來”,對此,老師的功效在于為學生創設體驗氛圍,將各方面的教育內化為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
結束語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教育的目標、學習的結果應該是使學生成為具有高度適應性和內在自由性的人”。盡管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既定的,預設的長度是短暫的、有限的,但只要我們遵循體驗式教學主體性原則,引導、激勵學生去體驗和感悟,就一定能無限擴展學生的知識、情感、思維的寬度。山重水覆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愿體驗式教學帶給學生的是如詩般的“意境”,讓我們的學生更有思想、更有內容!
【參考文獻】
[1]《走進高中新課改》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中國近現代史學綱要》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3]《歷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 浙江省桐鄉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