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膩、嚴謹和很好的細節處理,是構成一節精彩整合課的主要要素。在實驗教學中,存在著若干尚未引起注意的細節問題,而這些微小的細節問題往往關系到實驗教學的成敗。為此,正確對待實驗教學中的細節問題,是物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必須重視的一個方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來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若干細節及其處理。
一、關注教學情境的有效創設
創設合理有效的教學情境是科學課程標準中的一個亮點,它能使枯燥抽象的科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問題與疑問是探究式學習的起點,也是探究式學習的一個基本特征。初中物理探究式課堂教學,必須努力創設物理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物理問題情境中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1.以具體的事件或問題方式創設問題情境
在教學中可以用日常生活中與所學內容有關的事實或問題來創設問題情境。例如:在學習摩擦力時,可以創設問題情境:為什么冰面上汽車容易打滑?為什么越重的箱子推動越費力?在學習壓強時,可以創設問題情境:為什么運輸重型設備的平板車要用那么多輪子?
2.以實驗的方式創設問題情境
通過實驗可以創設許多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例如:在學習大氣壓時,通過魔術表演——“覆杯實驗”,使學生產生問題“紙牌能托住水的原因是什么?”。
3.利用多媒體,創設問題情境
多媒體可以形象、直觀地顯示常規教育難以顯示的教學情境。例如:在學習“物態變化”時,教師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火爐燒水時水壺上冒出白氣,茶杯上的白氣遇冷變成小水滴的細節動畫。創設出 “白氣就是水滴?”的問題。
二、關注小實驗,細致觀察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往往側重于含有重點物理知識、重點物理規律等內容的實驗教學,而忽視課內外小實驗的教學。相信物理教師們都熟悉物理試卷中常見的一道題,該題所呈現的實驗情景如圖1所示,問題:我們看到的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它們看似簡單。其實,我在平時教書時,并沒有注意到這么一個小細節,也很少觀察得這么細致,學生在練習過這道題目之后就很容易根據儀器放大鏡判斷為虛像。
在今后的實驗教學中,要經常關注教材中的小實驗,參考一下《物理教參》上的一些小實驗,在課堂上多讓學生邊學邊實驗、鼓勵學生完成教材規定的課后小實驗。通過利用身邊常見物品動手實驗,解決現實物理問題,真正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思維的能力。
三、展示實物模型,有利理解
物理跟生活密不可分,現在的很多初中學生,近乎脫離生活實際。教師有必要多利用身邊實物或模型做媒介,結合實際操作演示,達到讓學生掌握物理知識、理解物理規律的目的。
例如,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要求透明玻璃板的厚度盡可能的薄一些。原因是玻璃板前的物體會經較厚的玻璃板成兩個像,俗稱“重影”,造成理解上的錯誤。如圖2、圖3所示,學生可初步認識到厚玻璃板成兩個像的原因。
還要讓學生觀察平面鏡的“銀鏡”是涂在玻璃的下表面,為什么制作鏡子要選用很薄的玻璃?經過這樣多重展示,能更好地體現出物體經厚玻璃板易成兩個像的原因,也讓學生明白了實驗為什么要用薄玻璃板做平面鏡成像實驗的原因。
由此可見,在物理教學特別是實驗教學中,需要我們教師處處留心,對于實驗中出現的一些較復雜、學生理解較困難的情形,要多考慮一下學生的認知能力,借助合理恰當的手段,為學生展示生活實物或物理模型,充實學生的表象思維,化抽象為形象。
四、改進實驗設計,不斷創新
在實驗教學中,特別是一些教材規定實驗的演示實驗或學生驗證性實驗,在某些場合下,如果按部就班地完成,得到的實驗結果會和自己預想的結果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要求教師善于發現問題,設法改進實驗,不斷創新實驗。
例如,人教版物理九年級下冊《電與熱》,研究“電流通過電熱器產生的熱量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教材實物圖采用的是將電阻圈置于盛有煤油的燒瓶,通電后通過觀察溫度計示數來判斷產生熱量的多少。我曾經采用圖4的方法進行實驗,溫度計要等很久才有差距甚至不動。經過認真分析,我認為這主要是由于電阻圈通電后所發熱量不集中所致。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利用長短、粗細相同的細鎳鉻合金絲和細銅絲小心地繞制了2個小線圈,把線圈豎直放置,讓線圈的直徑剛好能放入一根溫度計,每個線圈剛好能包住溫度計玻璃泡而不接觸。把線圈接入電路,重新實驗,很短時間、溫度計水銀柱就開始上升,獲得了更為直觀的現象和明顯的實驗效果。
綜上所述,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抓住主要因素,更要抓住細微之處,我相信,在自己的教學道路上,在自己已經做過的、未曾做過的那些物理實驗中,一定還隱藏著尚未被自己注意、發現的細節問題。因為它小,往往被人們忽視,卻關乎實驗的成敗。要在實驗中獲得正確的結果,需要我們教師和學生在實驗中細致地去尋找、去觀察,認真地去對待每一個細小的環節。
(作者單位: 甘肅省民勤縣雙茨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