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家校聯系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本文分析了現代信息技術在家校聯系中的局限性以及傳統家訪難以替代的特有功能,認為應當堅守家訪的本原,并提出了進行家訪時應當注意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家校聯系;家訪;電子家訪
家訪是聯系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橋梁,在基礎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其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家訪工作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的重視。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也十分關注這項工作,甚至出臺專門規定進行規范。例如,南寧市就出臺了《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家訪暫行規定》,從工作量、工作方式、工作內容等方面對教育工作者的家訪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然而,隨著信息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教師與家長之間有了更多更便捷的聯系渠道,包括手機、電子郵件、網絡即時通訊工具等。例如,筆者就與許多家長保持著經常性的電話和短信聯系,也從中受益匪淺。有些同事還建立了班級家長QQ群、網絡論壇等,開起了網上家長會、教師咨詢室。這些日益流行的家校聯系方式效果顯著,非常值得探索和鼓勵。但是筆者在實踐中也深刻地認識到,傳統家訪并不能因此而變得可有可無。原因如下:
一、現代電子通訊有其局限性
電子通訊手段便捷、及時的優勢非常突出。然而,受其技術原理和交互方式的制約,還是存在較大的局限性。
首先,電子通訊手段所能傳遞的信息有限。一方面,打電話、發短信、網絡聊天時往往因為時間或篇幅有限,通常都是擇其要而言之,目的性較強,難以面面俱到。另一方面,要獲得最好的交流效果,除了需要清楚準確的語音和文字內容外,非語音文字因素也非常重要。顯然,只聞其聲、只見其字,卻不見其人的交流,遠比不上老師、家長對坐,飲一杯清茶,拉一陣家常,那樣自然,那樣親近,那樣充分。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從一些細微的地方發現學生真正的問題所在,在家長不能用語言充分解釋的原因背后找到問題的癥結。
其次,電子通訊手段有時難以準確表情達意。面對面的交流通常都很順暢,信息的傳遞準確而具體,而電子通訊則不然。同樣一句話,如果配合不同的語氣語調、不同的肢體語言、不同的面部表情,所傳達的意思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別,從而帶來理解上的誤差。這時候如果不能及時地解釋說明,教師、家長、學生都可能受到困擾,更不要說達成教育共識了。
另外,受使用者的影響,電子通信手段也并不總是快捷、及時的。例如,在利用手機短信、網絡聊天工具進行交流時,我們往往手頭上還在做其他事情,有時候就忘了正在進行的交談。而網絡的另一頭,對方正在焦急等待,情緒不免受到影響,有時還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二、傳統家訪的特有功能難以替代
必須明確的是,盡管使用現代通訊工具與家長進行聯系的方式有時被稱為“電子家訪”,但其本質上并不是家訪,也不具備傳統的登門家訪的諸多重要功能。
首先,家訪作為一種正式的家校聯系方式,更能提高家長和教師的重視程度。電話、網絡等手段使家校聯系越來越常態化,但同時也意味著通過這些渠道進行聯系時,雙方更容易趨于倦怠。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要宣示某種事物或活動的重要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賦予其特定的外表和形式。從學生家庭方面看,家訪以其鄭重其事的形式,讓家長和學生直接地感受到學校老師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老師的計劃和建議就能得到家長更大的支持和配合。從教師方面看,家訪也會大大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每個孩子在學校里都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分子,但當我們走入學生的家庭,就會深切地感受到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家長的殷切期望和完全的信任將鞭策著我們盡心盡力地做好教育工作。
其次,只有真正走入學生的家庭,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學生家庭的構成,父母的關系、健康狀況及工作性質,家庭經濟情況、住房情況,家庭周邊鄰里的素質,甚至從家庭到學校沿途的交通、治安等情況,都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這些信息在電話里和網上或不便講,或講不清,但在我們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德育和智育手段時,卻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對有偏差行為的學生,我們能更準確地找到他們各種偏差行為的原因,使今后的教育更有針對性。
再次,家訪不僅僅是教師與家長交流思想、互通信息的橋梁,更應當是教師、家長、學生三方坐在一起,以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為核心,多方表達,多方反饋的過程。現代教育思想提倡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家訪時,一方面是教師實事求是地反映學生在學校里的情況,并認真地聽取家長的意見,與家長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教師和家長也應當重視學生的想法和意見,消除其抵觸情緒。學生在場的家訪既能讓他們及時了解教師和家長的期望,也消除了他們擔心老師告狀的不安感。
此外,寬松、閉合的家庭環境使交流更充分、更有效。與體育比賽中的“主客場效應”類似,學校是教師的“主場”,如果在學校與教師交流,無論學生還是家長在心理上都有一種本能的緊張感和距離感。加上老師在教育方面一般處于較為強勢的地位,很容易導致交流失衡,形成教師唱獨角戲的局面。而在家中,一方面,學生、家長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感大大縮小;另一方面,與學校開放的環境不同,家庭環境具有相當的閉合性或私密性,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和家長更容易敞開心扉,不但會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有效信息,還能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一些有用的意見和建議。
綜合以上正反兩方面的分析,在家校聯系渠道日益豐富的背景下,我們仍應堅守家訪的本原。
三、建議
筆者認為,要充分發揮家訪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應重點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認真家訪,不走過場。有些老師認為,家訪無非是和家長面對面的溝通,為了提高效率,可以把同一個片區或村莊的家長通知到某個學生的家中,集中“家訪”,或者干脆把家長叫到學校,家訪變“校訪”。這些做法無疑都大大削弱了家訪的功能。我們還是應該為家訪安排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堅持把足跡留在每個學生的家里。
(2)把握家訪時機,盡量避免“告狀”似的家訪。學生發生問題后進行家訪是最糟糕的,容易引起學生的恐慌甚至逆反,家長也會感到愧疚乃至憤怒。而在初接新班級或開學初即著手進行家訪,一般不會引起學生不安,有利于很快溝通師生感情,也便于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此外,學生獲得突出成績和進步時、學生生病缺課時或學生家庭有變故時,也是家訪的好時機,此時更容易走進學生的內心,觸動學生、家長對老師的真情,從而獲得更大的信任和更有力的配合。
(3)與家長交朋友。通過家訪,增進家長和教師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與家長建立暢通的聯系渠道。家校距離被拉近,無疑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幫助困難學生的家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為學生消除學習的后顧之憂,增進師生之間的默契和感情。
(4)與家長共同進步。我們面對的家長不乏對子女教育簡單粗暴,畢竟人的性格多種多樣,而且大多數家長都是第一次扮演父母的角色,在子女的每個成長階段碰到的都是新問題。我們在長期的教育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可以對家長的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另一方面,也有許多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經驗。我們在家訪過程中廣泛接觸家長,博采眾長,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可以得到很大提高。
(5)與家長分享對孩子的教育成果。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或鼓勵,同樣,每個家長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為父母爭光。因此,當孩子有了進步或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時,通過家訪的形式告訴家長,可以滿足家長對孩子的欣賞心理,使家長與教師共同分享對孩子的教育成果。這樣,不僅學生的學習會更加努力,思想會更加進步,同時,家長也會更加關心和支持學校教師的工作,更加歡迎教師的家訪,更會主動地配合教師開展對子女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陳鈞.形式多元化的現代家訪[J].中國教師.2009.4
[2]孟愛蓮.學會家訪是教師的基本功[J].河北教育.2007.4
[3]徐天云.“電話家訪”得失談[J].教書育人.2004.11
(作者單位: 廣西南寧市安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