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置作業是教學流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學習知識、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活動。新課程迫切要求我們設計出新型的作業。
一、趣味性——讓作業成為愉悅的事情
布魯納曾說過:“對學生的最好的刺激是所學材料的興趣。”是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求知的欲望,促進思維的活躍。因此,我們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他們在“樂”中學。如教學第一冊漢語拼音、識字《認一認》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剪或畫出你最喜歡的東西,貼上表示它們名稱的標簽,看誰做得多,做得美。”學生剪貼繪畫了魚、鳥、蟲、樹、人、家電、交通工具等等,并注上了拼音,寫上了漢字。教室的黑板報上掛滿了他們的佳作,一幅幅字畫交融的彩圖,一個個貼滿了字的大蘋果無不體現出兒童匠心獨具的創造,這樣學生不光愉快地學會了拼音,認識了生字,還為今后靈活而創造性地運用課文打下了基礎。
此外,我還經常設計講故事、猜謎語,然后要求學生把我所講的故事、所出的謎語講給爸爸、媽媽聽。對于這類作業學生的興致最高。例如我打出謎面“2和5”,“八分之七”,要求學生猜兩個成語,孩子們很感興趣,當他們得知謎底是“不三不四、七上八下”時,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他們回家考家長時的興奮勁兒。又如我在教學“告”這個生字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區分“生”,便說出“一頭牛走獨木橋”、“一口咬掉牛尾巴”兩個謎面讓學生猜一猜,并建議學生回家請家人也猜一猜。幾乎所有學生一出校門口就對父母大聲喊:“一口咬掉牛尾巴是什么字?”可見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多高!這類作業對學生的動腦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觀察力、思維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鍛煉。
二、層次性——讓作業成為自信的源泉
從教育心理角度得知:學生的身心發展由于先天稟賦以及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差異,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基礎不同、性格不同、興趣不同的個體。所以我們布置作業就要面向全體,就要考慮到不同學生,進行分層次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組作業,使每個學生通過不同的作業練習在原有的基礎上各有收獲,都能摘到屬于自己的果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如學習了《微笑著承受一切》后,可以布置三項作業:1.抄寫桑蘭承受疼痛的語句;2.有感情地讀課文,把故事講給大家聽;3.根據情節,寫寫《我與桑蘭姐姐比勇氣》。第一項作業是詞語積累;第二項作業是說話訓練;第三項作業讓學生學習課文的寫作技巧,提高寫作能力。這三道題難度依次提高,分別適應了各個層次學生學習的需求,既可滿足優等生的要求,又可使其他學生練有所得。又如教完古詩《青松》,可設計:1.愛讀書的你不妨找些有關青松的詩詞來讀讀;2.愛朗讀的你不妨為《青松》選配樂曲,讀出青松堅強挺立的特點;3.愛寫作的你不妨寫寫你對青松的感受;4.愛繪畫的你不妨畫出青松不畏寒冷,永遠挺拔的英姿;5.愛唱歌的你不妨創編出青松的歌,唱給大家聽;6.愛觀察的你不妨找找像青松似的不畏嚴寒的植物。以上作業設計融音樂、詩歌、繪畫、朗讀、創作等為一體,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任選若干題完成。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既達到了教學目標,也發展了各自的個性和興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對學習語文更加自信。
三、實踐性——讓作業成為溝通生活的橋梁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將生活充實到學生的語文作業中,就為作業注入了新的內涵,賦予作業新的生命。我們要有意識、有目的的設計一些實踐性練習。
如教學作文《包餃子》時,為了讓學生充分收集到寫作素材,我提前一周為學生布置一項作業——和家長包餃子,并且從和面、弄餃子餡、搟皮、包餃子到煮餃子整個過程都親自參與,留心觀察自己所遇到的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爸爸、媽媽在整個過程中都跟你說了什么,為你做了什么。這一作業的設計,孩子的積極性可高了,當我讓他們在課堂上講述自己包餃子的過程時,孩子們像吃了開心果,笑聲不斷,把自己包餃子的過程中的趣事滔滔不絕地描述出來,當寫起《包餃子》一文時真是下筆如有神,把自己的感受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頗有一吐為快的感受。
四、整合性——讓作業成為知識的紐帶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包括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如聽廣播、看電視寫一則新聞或感受;把書中所學的故事說給爸爸、媽媽聽;讀一讀有價值的書籍;觀察小動物的生活習性等作業都體現了語文的綜合性特點。因此,語文作業應該是靈動的、多樣的,不僅內容形式要多變,而且作業的呈現方式也是多樣化的,可以是視覺方式,也可以是聽覺、觸覺等方式;作業形式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綜合的;可以用日記或作文等文字材料,也可以是照片、圖表、音頻等資料,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參與到多樣化的作業活動中去。
靈活、豐富的作業,讓孩子們樂于接受,易于完成,他們在玩中學,學中做,做中悟。作業的改革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學校所學知識的價值。
(作者單位: 江蘇省建湖縣實驗小學西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