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案導學”教學是課程改革形勢下嘗試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結合“學案導學”教學的相關特征,聯系教學實例,本文就誘導式、開放式、技能式三種學案導學形式,對高中化學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應用作了深入細致的剖析。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高中化學;學案導學
在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深入推進進程中,體現新課改理念的教學模式不斷的亮相,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也是其中之一。本文就高中化學“學案導學”教學策略的實施略作探討。
一、“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
所謂“學案導學”,簡單地講,就是“學案”加“導學”,即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在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案教學有所不同的是,這一教學模式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提升到了相同的高度,其核心內容就是要將課堂真正交還給學生,使學生從實用性教案和自助式導學案中逐步掌握學習、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是高中生思維和自我意識發展的需要,也是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措施。
二、化學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幾種主要形式
針對教學內容的差異,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也需要編制恰當的導學學案,有側重地選擇教學突破口以增強教學效果。按其教學形式,可分為以下三種主要形式:
(一)誘導式學案導學:提問——討論——歸納——練習
新授課程通常采用誘導式學案導學,在學生參照學案預習的基礎上,可通過提問和討論解決學生在課前預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無須過多或過度細致地全面講解,尤其是不能照書直述,避免教學氣氛過于沉悶。以氧化還原反應概念教學為例,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觀察學案所示三張圖片中發生的化學反應的方程式:
①銅片部分氧化成氧化銅(2Cu+O2 2CuO);
②氧化銅被還原成亮紅的銅(CuO+H2 Cu+H2O);
③鐵絲在硫酸銅溶液中的反應(Fe+Cu2+══Fe2++Cu)。
而后引導學生討論發現,上面幾個反應都表現出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它們中都有元素化合價發生了改變,由此就可以歸納得到結論,所有的有化合價發生改變的反應都統稱為氧化還原反應。其他章節的概念教學也是如此,要盡量避免學案設計的抽象性,盡量給出清晰帶有圖片的實例,幫助學生切身感知其中發生的化學變化,充分暴露概念理論的形成過程,以促進學生的歸納、總結。
(二)開放式學案導學:質疑——探究——小結——應用
單元專題的復習對于學生徹底地牢固掌握化學知識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學生學習完新知識后,必須經歷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多數學生都會對新舊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產生疑問,甚至對于章節內容的講述感到雜亂、缺少頭緒。因此這部分的教學中通常會應用到開放式教學模式。學案中的問題設計應當具有開放性特征,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想象力,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必要時可通過課堂實驗來加以證實。以“鈉的重要化合物”一課為例,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自主設計出單元章節概念圖網絡,也可以通過較為復雜、考核內容全面的練習題供大家探討,如下題:
已知A、B、C、D、E、F六種物質的相互轉化關系如下圖,其中物質E為淡黃色固體,在無色火焰上灼燒呈現為黃色火焰,請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以上各項為何種物質?
很明顯,教師通過對“鈉的重要化合物”這一單元復習主線的把握,可以很好地將學生引導至教師設置的問題下,思考、分析、得出結論,學生之間也能得到廣泛的討論交流,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在此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及時指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準確的評價,總結單元知識網絡,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一次新的飛躍。
(三)技能式學案導學:示范——嘗試——評價——作業
技能式教學模式一般用于授課前后程序性知識的學習,也就是要通過解答習題的形式來幫助學生預習或鞏固知識點。學案中所載的示范題不是簡單的習題演算,而是要將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清晰地展示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思維,使其通過自主嘗試、教師評價、作業練習更好地形成靈活運用知識點、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做到舉一反三。這就要求導學學案設計在習題的編排和選擇上,應當具有明顯的區分度,由淺入深,精講精練,才能使學生從習題練習中得到訓練與鞏固的機會,體驗到解決化學問題的樂趣。
以“關于溶液中離子濃度的比較”為例,課前練習要盡量做到簡單、全面,能使學生聯系教材中知識點進行解答,如下題:請對Na2CO3溶液中的離子濃度關系進行排序:c(Na+),c(CO32-),c(OH-),c(HCO3-),c(H+)。而通過課程講授、課中評價,學生對溶液酸堿性、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溶液中離子濃度間的守恒關系等問題形成初步了解后,教師就可以安排適當難度問題要求學生給予詳細的解答,以考察其知識掌握程度。如:
甲酸溶液中混入定量NaOH溶液,二者完全反應,對于生成的溶液,下列判斷一定正確的是( )
A.c(HCOO-)<c(Na+) B.c(Na+)<c(HCOO-)
C.c(HCOO-)>c(OH-) D.c(HCOO-)<c(OH-)
將設置在學案上的習題發放給學生,鼓勵學生根據所學化學知識來思考,用發現思維去探討解決方案,不能是簡單的猜或蒙,要有理有據,在師生、生生間的交流后能對自己提出的解題方法進行自我評價和分析,找出最優化的途徑,這樣才能到學案導學的目標。
三、結語
正如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但同時我們也需要認識到,“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應該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要參照學情,結合能力線、知識線、學法線三方面來設計恰當的學案,才能真正地將講堂變為學堂,達到發掘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打造高效化學課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郭文安.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大綱要點解析[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龔國祥,馬春生,劉江田.“化學反應速率”單元教材分析和核心內容教學活動設計[J].化學教育,2012(03)
[3]錢寶泉.把學案導學引向智慧深處[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11)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龍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