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數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煩瑣的計算、單調的證明、復雜的想象、抽象的語言。其實,這種認識是有失偏頗的,《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作為人類精神最精美的花朵之一,是一門充滿愛國思想的科學。數學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形成,還要對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教師關心國家的興旺發達的思想轉化為學生本身的愛國思想。這里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一、簡介數學史話,激發愛國熱情
數學史是幾千年人類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打開中國數學發展的史冊,我們清楚的看到我國古代數學研究的累累碩果,像晶瑩的明珠,閃爍著真理和智慧的光輝。許多成果,不但在時間上遙遙領先,而且在質量上出奇制勝。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數學》卷就列出了我國古代十四個項目的領先情況。諸如正負術、天元術、四元術、招差術、勾股術、重差術、割差術、割圓術、開立術等等,我們如果能根據有關的史料,在課內外簡單介紹,恰當引導,對弘揚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是大有裨益的。
二、簡介光輝典范,樹立學習榜樣
在數學的實踐和認識進程中,無數中外數學家為探索真理、發明創造以科學務實的精神百折不撓、奮發拼搏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他們在探索、論證、創造的過程中折射出的執著、嚴謹、超越等敬業品質和民主精神等,熔鑄成數學深厚的文化力量,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適當介紹古代數學家的生平事跡,就可以培養學生為現代化建設而勤奮學習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精神和治學態度。有不少數學家是從困難的境況中起步的,他們并沒有安靜舒適的研究條件,而是憑著不懈的追求取得了成功,困難沒有成為阻礙他們前進的絆腳石,反而砥礪了他們為數學而獻身的志向。
數學是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從古至今,無數數學家為摘取數學中的明珠而努力攀登。在艱辛而漫長的攀登路上,他們既要克服生活上、經濟上的巨大困難,又要勤勤懇懇,一絲不茍,嚴謹治學,終于學有所成,手握明珠。例如,祖沖之在與人辯論歷法時曾說:“臣少鈍愚,尚專攻數術。搜煉古今,博采深奧。”這里的“搜”和“ 煉”兩個字形象地刻畫出他治學的方法和精神。再如華羅庚不僅是一位在困難條件下自學成才的杰出數學家,而且是一位經歷過新舊兩個不同時代,從愛國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戰士的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新中國成立后,他毅然放棄了洋房、汽車、美金和終身教授的頭銜,離開了生活四年的美國,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當他踏上祖國土地的時候,立即發表了《告美國同學的公開信》,抒發了他的愛國情懷:“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來兮!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和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其他如陳景潤、楊樂、張廣厚等不少數學家的動人事跡,同樣也閃爍著愛國主義的光芒。
三、簡介新中國成就,增強民族自信心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科學事業,關心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并為此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我國在1950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在組織上狠抓隊伍建設,從1949年到1958年,我國出版了不少專著,其中有華羅庚的《堆壘數論》、《數論導引》;蘇步青的《射影曲線概論》;陳建功的《直接函數級數的和》、《實函數論》、吳文俊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的研究》等等。在科研成果方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華羅庚、蘇步青在運籌學方面的貢獻,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偉大成就,楊樂和張廣厚關于半純函數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在數學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能把數學和愛國主義機械地拼讀在一起,更不能把數學中的有關知識僅僅看作是貫徹愛國主義教育的工具,人為痕跡過于明顯,反而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出現與期望值相反的負效應。教育學中有這么一個基本原理,教育者的人為痕跡越明顯,受教育者越是感覺到自己正在被動地接受教育,其教育的效果就越差。數學課與思想教育的結合,難在“有機”二字上,“有機”就是巧妙而不失時機。有時三言兩語,猶如蜻蜓點水;有時深入淺出,猶如蛟龍入海,關鍵是和教學的內容緊密結合。這里筆者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根據教學內容,不失時機,不拘一格,可放在一節課的開始,也可穿插在教學內容中間,還可以巧妙地安排在解題當中。
第二,不能費時過多,喧賓奪主,要充分把握好時間,讓學生覺得自然、恰當,不沖淡主題。即使一堂課中有較多的愛國主義的史料,也必須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更不可偏重愛國主義的教育而忽視整個內容在數學中的位置,更不可牽強附會,把與教學內容不相干的數學史實硬拉進來,這樣做會把整個數學的體系割裂得支離破碎。那樣做顯然是不合適的,也有違背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初衷。
第三,根據學生實際,運用多種形式。如可以結合班級主題班會、共青團活動開展,可以組織數學興趣小組,可以開展研究性學習,還可以辦手抄小報、出黑板報、寫博客、QQ在線交流等多種形式。
第四,力求做到史實確鑿,評論公允。對古代數學著作或數學成就,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都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給予公允的評價,不能無端拔高或貶低,也不能過分熱衷于排查中國的各種“世界冠軍”。應當記住,數學是不分國界的,不論哪個民族的數學成就,都是對人類知識寶庫的貢獻。我們在講述中國古代的成就時完全有理由多些頌揚,以培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但是不能超過事實允許的限度。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田家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