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不斷深化及《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的進一步實施,十幾年以來,從我國各類少兒聲樂專業比賽(如:歷屆中國少兒卡拉OK電視大賽、歷屆CCTV少兒歌曲創作與演唱大賽、歷屆MTV音樂電視大賽等)中看出,國家及社會對少兒聲樂的重視,家長們對孩子特長的培養與支持,也就有越來越多的少兒加入到聲樂學習的隊伍中來。隨著少兒聲樂教育的推廣,少兒聲樂的學習與提高,肯定離不開我們校外少兒聲樂教師的專業教育。那么對少兒的嗓音訓練是否得當,是發展和保護少兒嗓音的關鍵,這就需要運用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校外少兒聲樂教學,充分發揮孩子的天籟之音。本人在青少年宮從事青少年校外聲樂教學工作十幾年,所研究的少兒是指四至十五歲的中小學生及學齡前兒童。根據一些實際情況的比對、分析,教學中體現少兒年齡、性別分班教學、利用專業知識及表演實踐相結合、小組課和個別課同時進行的教學方法,引導他們唱些健康向上的、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歌曲,使他們掌握一定的音樂理論知識、歌唱技能技巧,能科學自然、輕松自如、充滿自信的歌唱。
校外少兒聲樂教學 少兒聲樂比賽 分班教學 教學方法
少兒聲樂教育是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少兒的成長與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不斷深化及《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的進一步實施,構建和諧社會,培養新一代少年兒童文化藝術修養,在億萬少年兒童中弘揚、培養民族精神,提高廣大少年兒童綜合素質,為了繁榮少年兒童文化藝術事業。給我們校外少兒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少年宮就是隸屬團委并加強和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素質教育的唯一的校外教育機構。
青少年宮以培養興趣、激發潛能、發展特長、全面發展為宗旨,是進行校外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我作為青少年宮一名聲樂教師,所從事的是校外聲樂教學,教學內容首先是培養興趣,從普及中發現聲樂專業苗子,并進行聲樂專業訓練。
我從事校外聲樂教育工作十幾年,通過對校外聲樂教學輔導、帶學生參加各種全國性少兒聲樂比賽、演出及錄音活動,在實踐中研究并總結出一些少兒聲樂教學經驗,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聲樂指導,最終使他們走上專業的學習聲樂的道路。
一、校外少兒聲樂教學的生源結構對比及培養方向
通過對校外少兒聲樂教學情況分析,青少年宮面對的學生是4~15歲學齡前兒童及中、小學生,一方面進行普及教育面對的是零起步沒有一點音樂基礎的學生,而且都是業余時間來學習。另一方面就是提高性教育,通過我們一段時間的培養逐步走向專業化,并為音院附中及專業院校、培養人才、輸送人才;而專業院校及附中的生源是有一定的音樂基礎、比較專業的中學生,教學才容易出成果。
二、校外少兒聲樂教學現狀分析
1.學齡前能不能進行聲樂教學。有人認為,4~6歲的孩子屬于幼兒時期,沒有必要讓孩子參加聲樂訓練班之類的學習。認為這個階段的孩子理解能力差,而嬌嫩的聲帶又處于發育時期,稍有不慎,就會使孩子的聲帶受到破壞。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好讓其自然發展。這與學鋼琴是大不一樣的,家長切不可操之過急。
我認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可以接受聲樂基礎培訓的,可以讓孩子多欣賞和學唱一些兒歌,讓其對音樂產生興趣,培養一定的樂感。但必須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選材,訓練實踐課要稍短,要以游戲形式來教學,動靜結合,使他們在玩中學。選材也要適合他們的音域范圍。
2.能不能做到聲情并茂的演唱。由于孩子閱歷淺,不能很好的做到有感情的歌唱。我認為只要在教學中引導他們理解歌詞內容并結合肢體語言,就能很好的表達歌曲情感。而且現在提倡兒童歌唱突出表演性。
3.變聲期能不能學習聲樂。怎樣學習,這個問題至今還有爭議。這個問題我在后面有專門論述,這里就不多說了。
4.少兒聲樂教學跟變聲期后的學習訓練相比是小兒科嗎?許多人都認為教孩子簡單,是小兒科,誰都可以教小孩子唱歌。其實不然,教兒童聲樂,氣息上雖然有跟成人要求有相同的地方,但還要掌握兒童的聲帶特點,訓練更要謹慎。教學中還要突出兒童的語言,使他們掌握看不到摸不到的歌唱發聲器官及運用的方法。所以少兒聲樂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
5.叫人感到茫然的少兒演唱比賽中的一些現象。隨著國家及相關部門對少兒聲樂的重視,社會上出現了層出不窮的各種名目少兒聲樂比賽。但是有些比賽的含金量太低,商業行為過重,就失去了比賽的目的。同時為了追求名次,一些家長把比賽結果搞得失去了演唱比賽的真實性,導致一些本來唱得很好的孩子心靈上的創傷,也給一些孩子幼小的心靈上涂上了一層陰影。
綜上所述,對少兒進行聲樂教學,要研究少兒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進行的訓練跟成年人是有區別的,不能完全用成年人的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素質及修養并掌握兒童的聲帶特點,研究兒童的心理生理特點進行教學。不然,少兒聲樂教學不但徒勞無功,還會適得其反。
三、少兒聲樂教學中小組課及個別課相結合的教學形式的探究
聲樂小組課是多人在一起學習,可以互相學習,互相督促,共同提高。而個別課的教學是一種記憶的教學,它可以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心理特點、不同嗓音條件的學生存在的不同問題進行單獨教學、有針對性的指導,有利于少兒聲樂技能技巧的學習和進一步的提高,我在教學中采用兩種方法相結合進行,平時參加聲樂小組課的學習,學習其他同學的長處及優點,其他人的毛病自己怎樣克服,互補性提高。如遇學生參加比賽活動,則進行單獨輔導,更有針對性的指出其歌唱中的毛病和不足。
四、校外少兒聲樂教學內容的進一步研究
1.在少兒聲樂教學中對教材的選編
隨著我國各類少兒聲樂專業比賽的增多(如:歷屆中國少兒卡拉OK電視大賽、歷屆CCTV少兒歌曲創作與演唱大賽、歷屆MTV音樂電視大賽等),比賽前期均要進行歌曲創作評比,使少兒歌曲作家創作出新的新的作品,為少兒演唱大賽推出更多更好的符合時代氣息的少年兒童聲樂作品。從中看到,國家及社會對少兒聲樂的重視,這對我們少兒聲樂教師來說,是在不斷地給我們新的壓力,提供新的教學理念、新的信息,也使我們不斷地學習更新教材,不能按照傳統教材教學。
校外聲樂教師和學校教師在能力結構上有所不同,那就是校外的教師要有自主設計教育教學內容體系和整合、編寫教材的能力,教學內容也要根據學生程度突出由簡到難、循序漸進,既要教學生掌握一定的歌唱方法,又要達到單獨表演的能力,教材既要突出時代氣息,還要對一些經典作品保留傳唱。
優秀作品是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對精神產品生產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影響作用。優秀的兒童歌曲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有著其他教育途徑和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過去,我們曾經唱過《讓我們蕩起雙槳》《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等優秀兒童歌曲,這些歌曲激勵了一代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現在一度也有不少的老少皆宜歌曲,但更多的歌曲卻只屬于成年人,不適合兒童歌唱。至于一些流行于成年人中的不健康的歌曲更是有害于兒童。今天,21世紀的少年兒童,需要更多更好的屬于他們自己的歌;需要更多、更好富有時代特點的精神食糧,使他們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素質,成長為合格的跨世紀的接班人。十幾年來,我們看到我國一批關心下一代工作的一些老領導、老藝術家及年輕一代專家教授們為了讓孩子有歌唱,更為了讓孩子有好歌唱,一直堅持不懈地努力著,成立了中國少兒歌曲創作推廣計劃領導小組辦公室,通過國家文化部、宣傳部、教育部、國家廣電總局、共青團中央、中國文聯、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音樂家協會、北京三老體育發展委員會、中央電視臺等主辦,組織一些優秀的詞曲作家創作并開展《全國少兒歌曲創作、演唱大賽》《快樂陽光——中國少年兒童歌曲卡拉OK電視大賽》等活動,為孩子們創作并出一批如《童心是小鳥》《跨世紀的新一代》等具有時代氣息的優秀的少兒歌曲,這也就成了我在少兒聲樂教學中的首選教材。我在教材選編上突出主意了以下幾點:
(1)選編唱歌教材注重所選歌曲的思想性與藝術性,二者完美結合、高度統一。這就是說,所選歌曲既要具有積極的思想教育意義,同時又必須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忽視任何一方面,都將是有害的。例如歌曲《跨世紀的新一代》:“跨世紀的金鼓敲起來,跨世紀的銀號吹起來,跨世紀的星星升起來,跨世紀的火炬舉起來,跟著太陽跨世紀,擁抱明天(擁抱明天)新世界,手挽手朝前邁,我們是跨世紀的新一代!跨世紀的旗幟飄起來,跨世紀的歌兒唱起來,跨世紀的理想樹起來,跨世紀的重任接起來.舉著火炬跨世紀,朝氣蓬勃(朝氣蓬勃)向未來,為祖國爭光彩,我們是跨世紀的新一代!”歌詞教育孩子們你們是新時期的好少年,是跨世紀的新一代,祖國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你們應該肩負起祖國賦予的重任,為國爭光而努力奮斗。 旋律鏗鏘有力,演唱時要富有朝氣。
(2)選編唱歌教材注意所選歌曲在題材內容、體裁形式、風格特點上的多樣性,以增進學生對唱歌的興趣,擴展他們的音樂視野,培養與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例如我在教學中有意選擇一些具有典型民族特色及地域特點的歌曲,教唱歌曲之前進行講解,使孩子們了解我國各少數民族的風格特點及地域特點,能夠容易接受歌曲并理解、表現歌曲。我選擇的歌曲有新疆的《牧羊童》《小巴郎,童年的太陽》,侗族的《美麗的侗鄉》,苗族的《苗家小姑娘過山來》,朝鮮族的《祖國像金達萊一樣》,藏族的《卓瑪》《哦!香格里拉》,蒙古族的《蒙古包是我家》《阿爸放牧在草原》等等,還有一些地域特點濃厚的歌曲如《泥塑人家》《水鄉童謠》《嘎妞妞》等。
(3)選編唱歌教材同時注意所選歌曲的可接受性,其中包括歌曲題材內容的易解性與演唱上的深淺適度(指音域、音區適當,曲調中音程關系與節奏難度、句式長短、結構及演唱技巧上的要求等適合學生的接收能力)。基于這點,我在選擇歌曲時注意到了孩子的年齡特點,幼兒期聲帶比較稚嫩,我就選擇旋律簡潔、音域窄,歌詞簡短的歌曲教學,如《小鴨嘎嘎》《小羊》等。兒童期因有了一定聲樂基礎,也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方法及氣息,所以選擇歌曲要適當增加難度,音域比較寬一些,如《跳月歌》《桔子紅了》《月亮船》等。而少年期也是聲音成熟期,歌曲難度需增大,歌詞內容可復雜一些,如《北京胡同》《可可西里》《我家住在漓江邊》等。但有個別孩子提前進入變聲期,選曲要慎重,音域要降低,選擇帶混聲成分多些的歌曲,如《林中的小木屋》《別說再見螢火蟲》等。
(4)選編唱歌教材適當選取我國各民族優秀民間兒童歌曲和適量外國經典優秀少兒歌曲,用以熟悉民族民間音樂語言及增進對外國音樂文化的了解,如我們北方的兒童歌曲《小白菜》《牛兒謠》、南方的《繡荷包》《茉莉花》《猜調》等,外國的《乘著歌聲的翅膀》《鈴兒響叮當》《一個小世界》《doremi》等。
(5)選編歌曲教學要富有時代氣息,適當糅合一些流行元素。如《金龜子暢想》《快樂大巴》《百變小魔女》《別忘過六一》《夢的眼睛》《放輕松》等歌曲,節奏明快 ,孩子們一聽就想跟著歌舞,學習興趣更濃厚。
(6)選編歌曲要根據性別特點及年齡特點進行。本人在教學中男童、女童分班教學。男生聲音條件好,選擇《小小護林手》《太陽少年》《這片胡楊》,表現力較強的,可以選擇《小將岳云》《齊天大圣》,個性活潑的,可以選擇《輪滑小將》《童年在長大》《烏駿姆》等。而女生可選擇像《花木蘭》《小紅帽》《我愛我家》等表現力豐富的歌曲。而變聲階段的孩子的歌曲選擇上跟為慎重,選擇歌曲難度不要太大,高音不要太高,而且要帶有他們喜歡的流行元素比如歌曲《給書包減負》《爸爸的雪花》等。
(7)選編唱歌教材還應根據唱歌技巧訓練、樂理知識與視唱練耳教學的內容相結合,注意所選歌曲同上述內容的相互配合與聯系,在選材上盡可能做到系統化、科學化。
綜上分析,本人在教學中以此為依據進行分班教學,收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2.根據少兒聲音類別及音域劃分的分析,科學地進行教學
根據少兒聲音的發展階段可分為:
幼聲期:從能說比較完整的語言的幼兒開始至五、六歲之間(相當于幼兒園小、中、大班)均屬幼聲期(3~6歲)。此階段兒童聲音細小,口腔開度不大,舌部不夠靈活,語言速度較緩慢,肺活量小,只能唱句子短小、音域很窄的歌,而且音域只有六至八度,音色稚嫩、清脆,但音準極不穩定,音域較窄,約為e—c。
童聲期:從6周歲開始至12歲屬童聲期。此階段孩子的吸氣量已增大,語言能力增強,聲帶發育已開始具有彈性,男女生音色相同,聲音清脆、干凈、甜美,自然音域比較展開,音域開始增寬,音量逐漸增大,音色的可塑性增強,對音準的掌握也比較靈敏。這一時期是訓練頭聲,擴大音域的最好時期。
嚴格說來童聲期還分為三個階段:
(1)6至8歲為童聲前期,此時期兒童嗓音明亮,趨于穩定,可著重對孩子進行聲樂及合唱基礎訓練,從為培養孩子們具有多聲部的音樂感覺打下良好的基礎來說,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年齡段,音域為c—e。
(2)8至11歲為童聲成熟期,音域從a—f。
(3)11至12歲為童聲后期,此時屬于兒童與青少年青春期的銜接階段,有的孩子可能開始進入變聲期。童聲后期是童聲藝術的高峰期,無論在音樂修養、語言、音量、音響幅度、音色變化、音域寬度,還是在演唱技巧等方面,均可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藝術表現力很強,音域為a—g。
變聲期:12~15歲,此時孩子已進入新的生理發育階段,此期有的女孩很快就變完聲,有的則稍長些,少則數周,長則8、9個月,由于有的經過長期歌唱訓練,聲帶的適應性較強,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變聲期。但男孩子就不同了,起初是聲音啞,不穩定,以后就逐漸變粗變低,音域變窄,約為b——d 他們的變聲期還較長,特別是現在,由于社會及生活條件的變化,常會有些男孩子提前進入變聲期而年齡卻尚處于少年階段,這時可以讓他們用低聲輕聲演唱,幫助他們盡快而順利的度過變聲期。
根據以上少兒聲音的分期,在幼聲期掌握他們心理、生理發育特點,激發幼兒學習唱歌的興趣,在老師引導和啟發下,利用幼兒的語言,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唱歌活動中得到發展和提高。童聲期是少兒學習聲樂的最好時期,此期聲音一般比幼兒期成熟,還沒有到變聲期,聲音干凈,透明,所以也容易出成績,所以在童聲期進行聲音訓練很關鍵也很重要。
但在進行童聲訓練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要注意保護與發揮童聲獨具魅力的嗓音特色,保持童聲的淳樸與自然美,防止追求成人化,以成人嗓音的標準企圖改變童聲嗓音特色的錯誤理念。
(2)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可急于求成,避免超越童聲能力,濫用嗓音的不良傾向。訓練時要注意少用大音量,采用大、小音量結合的方法,尤其是在初學唱歌的兒童尚未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時,一定要避免經常用大音量歌唱,以免過度疲勞使聲音受損。
(3)要注意培養兒童的歌唱鑒賞能力,用美的聲音影響兒童。要克服白聲、喉音、鼻音等錯誤的聲音。同時,要使他們懂得不是誰的聲音大,誰就唱得好,而要運用正確的發聲方法,把歌曲唱的美,唱的好聽。要經常提醒兒童注意保護自己的嗓音,說話不要大喊大叫,這樣既有利于保護嗓音,也有利于養成文明修養。
(4)童聲教學要把聲音訓練與歌唱的藝術實踐結合起來。要選擇演唱童聲曲目進行演唱,避免演唱不適宜兒童演唱的成人歌曲。要培養兒童的提高歌曲的理解能力及感情處理與表現能力。聲樂教師的自身素質是良好的嗓音條件、正確的發聲方法、教學過程中總結
積累的教學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教學相長,因材施教,培養鍛煉學生正確使用發聲方法和解決聲音問題。
在《科技信息》雜志我曾發表的《青少年變聲期聲樂訓練的有關問題》一文中闡述變聲期是青少年在發育成長過程中,由于內分泌的變化,嗓音發生突然的變化,使少年由童聲轉變為成人嗓音的時期。在戲曲界把這個生理發育變化過程叫做“倒倉”,醫學上稱之為“變聲期”。就變聲期的問題,多年來,已有人對青少年變聲期歌唱的引導問題,青少年變聲期聲樂訓練的一般原則,及變聲期的嗓音保護,進行了一定研究,并提出了很有價值的觀點,但對變聲期的生理分析及具體訓練方法,我現就這一問題再進行如下具體分析探討。我作為青少年宮的一名聲樂教師,面對的學生都是兒童至變聲期后的青少年,而且都是嗓音條件較好的學生,他們將來的發展怎樣,關系著每個學生的前途,也是每個家長所關心的問題,變聲期是否順利度過影響到他們將來聲音的發展。所以,如何保證他們順利度過變聲期,變聲期又如何教學就成為我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我通過多年對變聲期學生的教學實踐的觀察,結合變聲期學生的聲帶檢查結果,和對前人研究的參考,對青少年變聲期聲樂訓練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細致的總結。指導變聲期學生歌唱,必須要了解掌握變聲期學生的生理過程,如變聲期的表現特征、生理機制及分期,這樣才能用科學的方法指導變聲期學生進行氣息、哼鳴、身體表演動作及綜合音樂素質的訓練,相應地減少變聲期的一些不利因素,同時還能相對縮短變聲期,幫助學生喉器健康地發育和成長,并安全順利地度過變聲期。
3.在教學中對少兒嗓音的特點的考慮
少兒發聲器官的結構與成人是相同的,但與成人相比,兒童的歌唱器官,包括發聲器官、呼吸器官、共鳴器官等尚不成熟,歌唱的意識與能力較弱。因此嗓音柔弱,音質纖細,音量較小,音域較窄。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聲音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兒童歌唱與成人歌唱的發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范疇,由于兒童與成人發聲器官、語音條件有極大差異,因此,用成人歌唱發聲的概念和方法來指導兒童歌唱發聲,是不會收到好效果的。兒童的歌聲純凈、清脆、明亮、圓潤,輕松自然、不擠不壓、不悶不啞、不虛不喊,演唱風格生氣勃勃、優美健康,不嬌柔做作、不模仿成人。所以在教學內容上要選擇適合其年齡聲帶特點的發聲練習及歌曲,針對性的教學,起到以保護兒童嗓音為目的教學訓練。
4.在教學中兒童教學語言及肢體語言的實施運用
由于校外教育接觸的孩子跟學校不同,從幼兒到中學生,所以教學中語言的運用對教學活動的成功與否,起關鍵性的作用,尤其是聲樂教學中更為重要。由于聲樂教學不像器樂教學那樣直觀,因此,語言的作用就顯得更加重要,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當對象是兒童時聲樂教學語言有更大的難度,要想讓兒童快速、輕松、科學的學會歌唱,不僅要掌握聲樂教學語言要素的規律與特點,還得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通過分析兒童的心理特征研究兒童的聲樂教學語言。
而在演唱中,形體語言以一種不同于聲音語言的方式對歌曲的內涵進行解析和闡釋,能更直接、更充分地表達情感,能增強歌曲的表現力、厚重感和感染力。據此,本人在教學中特別為學生開設了形體表演課,首先學習民族民間舞蹈動作手位、站位及組合,另外要學習少數民族舞蹈基本動作及組合,如新疆舞、藏族舞、蒙古族舞、傣族舞等等,舞蹈課上教師講解其民族及地域特點,以便更好地為歌唱服務,表達歌唱情感。
綜上所述及經過大量有關書籍的學習,結合自己的十幾年教學經驗,我在少兒聲樂教學中總結出獨到的方法:
①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進行分班教學(4~6歲的幼兒歌表演班、7~12的童聲獨唱班、13歲以上的變聲期后的青少年班)。
②根據性別特點進行分班教學(男童聲班、女童聲班)。男童聲教學班,根據男生不同聲音情況,進行不同的選材教學;女童聲班加入歌舞表演進行教學。
③教學中音樂素養教學與歌唱教學齊頭并進。
④ 教學中突出形體表演與演唱相結合。(教學中加入一定的形體課,并應用到實際演唱中的舞臺表演,使舞臺顯得更加活,也是觀眾愛看)
⑤ 教學與演出、比賽、社會實踐相結合。
⑥順應時代、糅合現代流行元素風格進行聲樂教學。
⑦有針對性的進行變聲期少兒的聲樂教學。
⑧聲樂小組課與聲樂個別課齊頭并進。
⑨科學的發聲訓練與歌唱情感表達訓練相結合,使少兒歌唱一方面能掌握正確的歌唱姿勢和科學的演唱方法;另一方面能達到有感情的并富有表情地歌唱。扎實的基本功是歌唱情感表達的基礎,而歌唱情感表達訓練又促使歌唱更加完美,兩者相得益彰。
五、結語
以上是筆者作為青少年宮的一名專職聲樂教師,通過十幾年的校外少兒聲樂教學經驗,參考總結一些同行老師們的教學方法,結合自己的教學理念,論著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