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在今天,它已被打上了很深的工業社會的烙印,追求高分數,將英語的學習塊狀化,一堂完整的課被劃分為若干毫無生氣的部分,美其名曰任務型教學。我們不否認,英語教學中提出目標與任務是必須的,但課堂僅僅為完成任務而進行,而沒有人文精神的滲透與人文素養的培養,英語教學將離教育的本質漸行漸遠?,F在評價教師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公開課開得如何漂亮,而不管此人的師德怎么樣。聽了許多公開課,感覺都像一個個從工廠里面制造出來的產品,大同小異,這嚴重違背了我們的教育教學規律,也違背了自然規律,這不得不讓我想起來美國作家庫·馮尼格的小說《哈里遜·貝杰倫》中所描述的:“許多有個性有自己風格的人們都在優劣平均局局長的壓制下,失去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而走向普通與平庸?!?/p>
全國每年舉行的優質課、公開課比賽不計其數,而教師與領導樂此不疲,他們認為一堂公開課就可以成就一位“名師”。一堂課就能反映出這位教師的所有水平。此類的快捷方便地成批量地生產名教師,足以讓同仁們趨之若鶩,前赴后繼,這又讓我想起了堂吉訶德的所謂的一連串歷險的故事,于是我們可以放眼我們教師的現狀,許多教師成天摩拳擦掌,刻苦鉆研教學法、教學模式,妄想也能練就一套驚世駭俗的“武功”。認為新課程理念就是用新的方法使課堂格外熱鬧起來。吹拉彈唱走進課堂,什么東西新奇就將什么引入課堂。我們可以有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但不可不加思考,一哄而上,炮制出一堂堂“優質課”(試想用一堂課在一個班上了若干遍,學生都能背誦課堂上所有問題的答案,知道老師下一步要做什么,我們還有上這堂課的必要嗎)。
身為教師(未來人才與棟梁的塑造者),在練武之前,一定先要練好功,這個功就是以下兩項任務:
一是研究自己所教學科。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既要研究英語,我們的研究范圍不能局限于教材本身,而是要跳出教材來研究教材,我們要讀英語語言學、詞匯學,讀英文原著,不斷觀察總結英語中的有規律的現象,找出其中的變化規律。如在教學生背不規則動詞過去式時,我們通過總結會發現“:begin began begun”“drink drank drunk”“sing sang sung”“ring rang rung”等,他們的過去式都是變“i”為“a”,過去分詞都是變“i”為“u”。我們可以提醒學生這一規律,并鼓勵學生通過觀察去發現其它不規則動詞變化的規律。教師要用自己的示范作用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把學生內心對生命的熱愛、對知識的熱愛、對知識追求的快樂激發出來,引導他們自動自覺地去追尋知識、智慧和生命的未來。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同時還需要研究母語——漢語,只有將漢語和英語兩相對照比較,我們才能拋磚引玉,才能充分減少母語學習對外語學習的負遷移。比如我們中國人在翻譯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钡臅r候,感覺無從下手,因為英語是主語顯著型語言,突出主語;而漢語則是話題顯著型語言,突出話題而非主語。這就需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尋求這一問題的解決之道。
二是研究人。作為語言教師,我們要研究學生,也要研究自己,研究學生如何才能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研究我們自己如何才能進入最佳的教學狀態,把我們自己放在學生的立場上來思考教學中的問題。教師的行為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東漢許慎在其所著《說文解字》中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p>
英語教師有了扎實的功底,再來談課堂教學技巧仍不為遲,有扎實功底的老師才能造就個性化的課堂,才能鑄造個性化的英語教學,才不至于使英語課堂變成使人味同嚼蠟的說教與假惺惺的表演。
一位真正有個性的老師,他的課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不是因為聲嘶力竭地吼叫,不是嘩眾取寵的玩笑,也不是五花八門的教學方法和用具,而應是發自他內心的一聲聲吶喊,他的一舉手一投足之間都充滿著對世界的領悟,無需太多的語言,他的學生便能感到知識的真正魅力所在,一位真正有個性的老師,他不用挑燈夜戰備課,然后大呼蠟燭成灰淚始干,卻得不到社會的承認。他是在用一生備課,他不會在講課前用不眠之夜來鋪就名師之路,他的學習、他的思考,都在為他的每一堂課備課。上他的課就像是在夕陽下,聽著莫扎特的音樂,喝一杯咖啡,讀著一本自己喜愛的書。一位真正有個性的老師能根據學生課堂反應的不同來調節教學內容和教學步驟。一堂真正的好課,不用寫在紙上,它是教師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任何行為做出合理的回應。也許對某一個句子的講解,需要滲透老師對幾本書的研究,這正是厚積薄發之所在。在課堂上,他能盡情地表達自己,從而也能引導他的學生盡情地表達自己、釋放自己的情感。他能帶領他的學生感受到“我不是劉翔,卻沒有什么能阻擋我享受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