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我參加工作快十年了,回望這幾年的小學班主任工作,有了一點感觸,下面是我的一些體會。
初次相識,彈好“眾心曲”。“獲其心,方能知其行;知其行,方能定其策。”由于我是半路接班,所以對班級的了解,除了上任班主任的口述外,我別無所知,雖然一些“冒尖”孩子的名字總是時不時地灌入我耳內,可我還是強迫自己不要帶著有色眼鏡去接班。比起傳言,我寧愿相信我的眼睛。可沒想到的是:我一進教室,七嘴八舌,沸沸揚揚,人間百態,應有盡有;有靠墻側做的,有擠眉弄眼的,有瞻前顧后的,還有滿嘴臟話的。頃刻間,我頭暈目眩,胃里翻江倒海,一股腦的郁悶涌上心頭。慶幸的是,僅剩的丁點理智告訴我,別動肝火,無濟于事,靜心凝神,一起隨他。因為我知道,八九歲的小孩子在情感上正處在一個親密友情的階段,他們對于以前的班主任有較強的情感依賴,一時難以從定向的師生情中走出來,這也恰恰說明這是一班有情有義的孩子。于是,我抓住這一契機,開始“討好”他們,靠近他們。此時,大家最想對以前的班主任說點什么?“接下來的一幕更讓我瞠目結舌,竟沒有一個人理會我!于是,我不動聲色地走近原來的班長,請他轉告大家。因為,我清楚地意識到,在這幫孩子的眼里,此時的我,只能是一截粉筆而已,他們根本無視我的存在。果然,班長的話音未落,室內立刻安寧。我的天呢!謝天謝地,我終于可以耳根清凈了。”我們不想讓你當我們的班主任,我們想讓以前的班主任回來!“一名女同學理直氣壯,直言不諱。更糟糕的是,我竟然問了她的名字,而她的回答顯然有些不屑一顧。”其實,我知道你的名字,你是一個誠實忠心而且有膽量的孩子,我很佩服你,所以我想把你牢牢記在心里。說完后,連我自己也沒有想到,班里的同學頃刻間發現了我的存在!并且一部分同學竟然開始把目光移向我!我認為,初來乍到,一定要抓住孩子的心理需求,努力做他們精神的慰藉者,心靈的守護者。我真的是在不經意間,成就了一段“心靈姻緣”,就此,我也俘獲了眾心,師生平等,向和諧邁進。
慧眼識才,彈好“團隊曲”。我認為,班委萬不可貿然組建,寧缺毋濫。急于求成,往往適得其反。再說,這群小大人實在不好應付,原來的班委在他們心中也根深蒂固,突然組建班委只會增加他們的逆反心理。只有百分之百地把握組建強有力的新團隊,才能讓他們心服口服。
首先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及本班的實際情況,我考慮設置了班委項,入選人員的條件也要充分考慮,我覺得三個條件最好同時具備:德為先,學習其次,三是號召力。本此原則,我總是明察暗訪,跟蹤觀測,隨時記錄,物色人選,最后鎖定目標。雖然心中已有重點人選,仍然要給每個學生均等的機會,本著“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則,再有全班學生選舉產生。
接下來,是最艱辛、細致的也是最關鍵的工作:培養小班干部。先“教”,教其怎樣開展工作。教育班干部要心理相容,互相吸引,和睦相處,互相尊重,相互支持。及時確定班委信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引導班長要有包容的態度,讓其明白他是老師和同學間的關鍵樞紐,地位重要,關系重大,一定要在私底下里給他們帶足“高帽子”。
然后是領。扶植小干部如何把份內的工作做到全面、細致。因為孩子年齡小,做事肯定不那么盡人意,而且新建團隊,也缺乏自信,這就要求班主任一定要幫他們樹立威信,但絕不能偏袒。
最后是放。這時候,我總會安排一個班會時間,面向全體學生提出“我們我們應該把我們班建設成一個什么樣子的家?要怎么做才行?”讓學生上交書面材料,或設計成一次作文題目“我的班集體,我溫暖的家”,總之,盡量收集書面材料,為的是在以后的工作中作為后進生的一種動力,優秀生的約束力量。
機制完善,彈好“懶惰曲”。每學期伊始,班委征求同學意見,制定管理方案,舉手表決張貼于眾。甚至班會、運動會、詩歌朗誦會我也總是“袖手旁觀”,有學生組織,雖然放手的背后我會提心吊膽,以至于每次總是暗暗窺視,生怕會弄出亂子,可讓我驚喜的是,每次活動他們都組織的井井有條,我不禁為這群可愛的小人豎起大拇指。當然,這樣會影響班級活動的名次,可是培養了孩子自主管理的能力與責任意識,為以后的休閑打下堅實的基礎。人人參與,個個主人,視班如家的集體觀念也逐漸加強。另外,我總是適時適當地向孩子多介紹一些當前社會動態,人才標準,無形之中,壓力變為動力。比學比優比能力,比點子的積極向上的班風蔚然興起。
對于學生的缺點,劈頭蓋臉,口若懸河的批評說教,我認為只會讓學生更煩,這時,我總是給學生一個自省的緩沖時間,并創造有利的時機,讓其反思和糾正,這樣,讓學生感到我是在真心幫他,減少了師生的“情緒對立”。
因為“懶”,鍛煉了孩子們自主創造,自我管理的能力,師生達成默契合二為一,詠出了一曲班級和諧之調。
彈出“眾心曲”,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彈好“團隊曲”,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氛圍和平臺;享受“懶惰曲”,還給孩子自我發展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