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信息技術課程知識性與技術性為一體的學科特點,教師如何有效開發隱性課程、培養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信息素養與創新素養,是值得在實踐中加以探究的課題。
信息技術 隱性課程 創新素養 信息素養
一、前言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術課程提出培養信息時代學生的信息素養,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然而現實中,大部分教師更多關注的是課堂中顯性課程的教學實效,忽視了隱性課程的開發和利用。雖然顯性課程的改革與創新為學生創新素養的培養提供了較好的平臺,但這還遠遠不夠。隱性課程隱而不外顯,學生在營造的教育情境中所獲得的規范、價值觀、態度或行為習慣對提升學生的創新素養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二、影響信息技術課堂隱性課程開發的主要原因
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共同構成學校課程的全貌,任何顯性課程總是伴隨著隱性課程,隱性課程也在不斷轉化為顯性課程。但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注重顯性課程的有效性,忽視了隱性課程的開發,其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1.對教學觀念存在偏差
多數教師對信息課堂的教學效果是有效還是無效,僅通過可測量或量化的方式來判斷,這樣就導致了一些隱性課程卻有意無意地被忽略和冷落,不利于學生知識信息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
2.教師自身綜合因素的影響
教師淵博的知識、人格特質以及隱性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溝通交往能力都深深的影響著學生的創新能力。
3.算機學科知識結構的影響
信息技術課程是從計算機課程發展而來的。在課堂教學中更多地體現了組織和計劃。課程改革后的信息技術課程雖然強調學生的信息素養與創新意識的培養,但計算機學科教學的影響在一些教師的思想中還是根深蒂固,不利于學生創新素養的培養。
三、有效開發隱性課程,培養學生創新素養的策略
課程實施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學生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在新課程理念下,教材應該是教師開放的資源、備課的基點和生成點。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總存在非計劃、非預期性的教育影響,因此,在信息技術顯性課程實施過程中總是伴隨著隱性課程。我們可以從教材、教師和學生三個方面開發信息技術課堂的隱性課程。
1.開發教材中的隱性課程
(1)不可忽視的隱蔽性
教材作為課程具體表達形式,除了外顯的知識,技能的載體功能之外,同時也是社會觀念、規范、價值等的載體。有外顯的價值與內隱的價值兩方面。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影響不如顯性課程那樣有計劃的、外顯的,而是不明顯的,難以覺察的,有時甚至是無意識的。需要教師合理開發以及師生的相互作用才能得以實現。如教材的正文外增加的一些拓展內容,它與教材的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又相對獨立。這些拓展內容在綜合化、彈性化、補充正文、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重要的隱性課程資源。例如《網絡技術應用》第7頁,拓展欄目內介紹了分布式計算的含義,并提出什么是網格計算機的疑問,教師因勢利導,對網絡可能的發展趨勢展開班級討論,打開思維天窗,激發學生對網絡發展趨勢的探究欲望。
(2)雙重的不確定性
因為隱性課程大量的內容是無法預先計劃的,只能在隨機出現時因勢利導,及時巧妙的加以利用。例如高一年級的《信息技術基礎》教材中提及到網站的創建,需要借用FrontPage等軟件編輯,動態效果使用動態html工具欄實現。高二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網絡技術應用》教材中提及到動態網站的創建,又增加了JavaScript特效的使用,對動態特效的概念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并且豐富了原來的例子,所以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層面上加以解釋說明。
2.開發教師的隱性課程
(1)提升綜合素養
隱性課程特別強調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師應具備較高的素質對出現的非預期的生活經驗加以引導,另一方面,教師的人生經歷、知識結構等是學生學習時不可多得的財富,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凈化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閱歷。教師要密切結合教學實際,關注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特別是與信息技術有關的新聞事件,用鮮活的實例豐富教學內容。同時,信息技術教師要具備充分的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知識,在教學中能夠自如地利用信息技術學習樹立典范。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親其師才會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能滿足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影響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影響學生的社會觀念、社會能力和創造能力。學生渴望得到周圍的人,尤其是教師的關愛和尊重。當教師關心、激勵學生時,學生會對教師產生感情,從而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提高教育效能。當前,信息教師的學校地位不高,生存可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有的人報怨,有的人期待。但不論怎樣,都應該在師生關系上存有清醒的認識:自已一次不經意的發泄,或是對學生出于善意的體罰和嘲諷,對自已事業與生活不良態度的流露,都可能對學生的發展造成無法逆轉的消極影響。教師應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3)創設自由民主、開放的教育情境
當前的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許多程式化、公式化傾向。小組討論、任務驅動的使用常不考慮是否適合教學內容。當課程開發與實施用一種程序化的模式控制學生時,過程所負載的隱性課程的消極影響將會暴露無遺。
3.開發學生的隱性課程
(1)情景認識策略
隱性知識的表達和傳播需要環境,情景的設置是為了便于隱性知識生成與被獲得。學生的學習植根于所作為的社會角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置特定的情景會讓學生產生主人公的感受,便于學生在特定情境下生成、獲得隱性知識。可以創設的情境有充,充滿趣味的問題情境、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問題情景及富于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例如,學生在學習制作網頁時,教師創設情景,學生互動交流中閃爍智慧的火花。作品并不是簡單的圖片加文字,而是具有一定思想內涵、具有個人思維創想的成果。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上隨時可能出現的“節外生枝”,恰到好處的轉化為新的課程資源,在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同時,獲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成果。
(2)人際互動學習策略
師生雙方及同學間真誠自由的對話過程,不是固守答案,而是努力挖掘對知識與所提問題的理解。因此,正是這種對話形式,每一個人隱性的認識立場、觀點或模式才能伴隨著其他具體的見解顯現出來。同時,交流中的智慧火花啟發學生進一步的思考,進而展示學生自己的個性,形成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心理素質。因此,教師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交流氛圍,通過誘發引導,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參考文獻:
[1]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趙春聲.信息技術隱性課程的開發與利用[J].教學與管理,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