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都不是自發自流的產物,都必須通過主動積極培養的途徑來實現。我們借助多種啟示提出了三條對策:端正態度,提高素質,發憤自強。
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培養途徑
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都不是自發自流的產物,都必須通過主動積極培養的途徑來實現。怎樣做才能培養國人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呢?我們借助多種啟示感悟到三條對策:端正態度,提高素質,發憤自強。
一、必須以端正思想態度為前提
首先,要端正對傳統文化的思想態度。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若能夠被全世界采納,地球上肯定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羅素推崇的中國倫理品質是什么?就是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現在國內涌現的國學熱、國際涌現的孔子熱,都是以探討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等思想的時代價值為基調的。要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首要任務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下來、延續下去。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構成全民族的血脈、靈魂和精神家園;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理所當然要主動學習吸納。讀大學時,我們班插入一名來自臺灣的同學。他用的都是繁體字,說話很考究,每逢論及國語我們都講不過他,感到很難堪。這件事表明:臺灣學生的國學功底比大陸學生深厚扎實得多;因為臺灣開設的國語課不僅門類寬泛,而且從未間斷過。
其次,要端正對外來文化的思想態度。世界上的任何文化都有長處,我們要發展創新,就必須汲取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中華傳統文化本身就是融多元為一體的文化,開放包容、兼收并蓄,始終構成它的主流。漢代與唐代、佛教文化與伊斯蘭文化被吸納。宋代和明代,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又大量傳入。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因而我們應當進一步端正對外部文化的思想態度。怎樣做才算是正確的呢?一是摒棄排外意識,積極主動地吸收外國文化的精華,使之為我所用;二是摒棄照搬意識,既要剔除其反面因素,又要改造其適用成分。這兩點,也是我們自覺自信的重要標志。
再者,要端正對現行文化的思想態度。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造的富有民族特色與時代氣息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成今人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根本標志,它的四大部分都屬于繼承與創新的科學結晶,非但不能等閑視之,尤其不能漠然置之。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都是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因子,都是由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培育的鮮花。朵朵鮮花無不滲透著一脈相承的精髓,由此充分顯示了民族的特色;朵朵鮮花無不吸取著多邊轉化的營養,由此充分激發了時代的氣息。
二、必須以提高民族素質為根基
胡錦濤的“七一”講話和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談及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培養時,都把提高民族素質放在基礎的位置,文化建設中提升全民族文明素質的任務迫在眉睫。人民群眾固然是歷史的創造者,可在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的不同時代,群眾創造歷史的能量也有大小之分。民族素質高創造力就強,民族素質低創造力就弱。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必須圍繞民族素質的提升狠下功夫;如若不然,我們的國際競爭力就會大打折扣。
就現實情況而言,民族素質的提升應從誠信道德抓起。近幾年頻頻發生的問題奶粉、地溝油、瘦肉精、染色饅頭等事件引起社會公信力的下降。幾十年前沒人討論“一個老人倒地該不該扶”的問題,現在居然成了疑惑。凡此種種絕不能聽之任之。誠信道德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抓誠信道德建設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搞好“人無信不立”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傳統文化教育。為了加強道德監督,還必須借助輿論力量鞭策人格修養。
就長遠需求而言,民族素質的提升應從學校教育抓起。目前學校教育中那種重才輕德、重分輕能、重西輕古偏向構成提升民族素質的嚴重障礙,只有切實更新教育思路才行。教學內容中需剔除應付考試的東西,加大傳統文化課的分量。比如小學課納入《三字經》,中學增添古文和古詩詞篇幅等。教學方法上需倡導孔子的“學思相應”觀,廢除填鴨手段,啟迪學生思考運用。傳統文化堅持以德為先,加強傳統文化教學也有助于克服重才輕德之誤。
就要害節點而言,民族素質的提升應從家長形象抓起。幼兒啟蒙由家庭始,《三字經》中“養不教,父之過”的那句話,就是強調家長教育子女的責任感。現代家庭孩子極少,長輩的珍愛心理不足為奇,可對由此造成的倫理危機則不能熟視無睹。將孩子捧為小皇帝,長者甘做他的奴仆,實屬顛倒天倫的蠢事。孩子上學后,有些家長身教太差,有意無意地領歪道,等到“寶貝疙瘩”犯罪了他們才傻眼了。要改善家庭教育,必須給家長補傳統文化課。
三、必須以實現文化自強目的
一是要發動自強之機——改革文化體制。體制是管根本、管長遠的,只有深入改革文化體制,才能解放文化生產力,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我國人均GDP現已超過4200美元,文化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期。據此測算,國內每年的文化消費水平應在4萬億元左右,可是實際消費只有1萬億元。這說明我們的文化消費潛力廣闊而深厚。這潛力注定轉化為發展文化產業的巨大市場。隨著巨大文化產業市場的開拓,文化自強目標的實現就順理成章。
二是要擎起自強之翼——發展文化科技。科技與文化歷來如影隨形,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會給文化的表現形式、傳播方式、發展樣式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在古代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創造,使人類思想文化的表現和傳播擺脫了時空間局限,成為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在當代世界,全球的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迅猛發展,不僅為思想文化的表現和傳播提供了全新載體,而且催生了全新的文化業態。足見,文化自強離不開科技支助。
三是要扎深自強之根——培養文化人才。文化自強離不開專門人才的拼搏與奉獻。無論是文化元素的提煉升華,文化潮流的引領帶動,還是文化藝術的再創造再發展,都與人才息息相關。人才強則文化強,人才輩出的時代必定是文化興隆的時代,我國春秋戰國樹起的文化高峰,正是諸子百家交織爭鳴的結果。我們要實現文化強國的宏偉夙愿,便不能不造就一批世界拔尖、聲望深遠的統軍人物,便不能不培養一支承前啟后、勇于并善于發明創造的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求是論壇,2010—9—8.
[2]王能憲.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化自覺”.人民日報,20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