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指出,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于地理課堂來說,“生活”就是它的“源頭活水”,只有把生活引進課堂,才能使地理課堂真正“活”起來,“生動”起來。
生活 生動 興趣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指出,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學生的生活品位,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在課堂中學生對自己熟悉的、有體驗的、聽說過的、新鮮的、有趣的事例特別感興趣。因而,地理教學立足于生活,引導學生從生活現象中發現地理知識規律,這是滲透新課程理念的有效途徑,也是打造“生動”的地理課堂的必要途徑。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一環,好的導入猶如一把開啟學生興趣大門的金鑰匙,在短短的2~3分鐘內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并激發起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而生活是實實在在的,更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在設計課堂導入時,我們更應該從生活實際出發,設計生活情境,從而為課堂教學的“生動”與“高效”創造一個良好開端。
例如,在講述《世界的氣候》第一節《天氣與氣候》時,我用屏幕展示了一封E—mail——來自新加坡地理教科院的“邀請函”,請學生幫忙解除我的困惑:元旦時,我該帶什么衣物去新加坡?這樣,在學生為我出謀劃策時,就要聯系自己平時掌握的信息——新加坡在熱帶,接著引出世界各地的天氣與氣候是有著很大差異的,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學習這節課的重要性。而在講授第二節《氣溫和降水》時,我則借用濰坊地區當日的天氣預報來導入:人們每天收看天氣預報,最關注的就是氣溫和降水情況。氣溫和降水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最大,也是人們最為關注的氣候要素,然后舉例說明。這樣,就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氣溫與降水是非常必要的。
當然,課堂導入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圖片與視頻導入法、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等等,在此不一一贅述。總之,我們設計的導入語要像說書人開講前拍的醒木一樣,一拍之下,即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地理課堂更加“生動”起來。
二、巧用生活事例,引導探究新知
教材只是教與學的工具,已經不是惟一的教學資源了,教師應該要把生活搬進課堂,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來替換、改造教學內容,盡可能地使學習內容貼近生活。
例如,在教學“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時,我從學生感興趣的旅游入手,首先引入這樣一個問題:有人說,我國夏季旅游避暑的佳徑是“北上、下海和上山”,你能解釋其中的道理嗎?學生急于知道答案,所以在接下來的讀圖分析時,也就更加積極地去思考、尋求答案,最終得出結論——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1)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極地逐漸降低;(2)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不一樣(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3)同緯度地區,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期間,有的學生還道出了自己爬山的經歷:越往山頂爬,氣溫就越低。有的學生還說從電視上看到:過年的時候,哈爾濱舉辦冰燈游園會,而在廣州卻還是繁花盛開。我想,這樣的教學效果比單純地引導學生讀圖、分析、發現規律要好得多。再如,在講解“晝夜長短”變化時,可以引入老人的俗語“長到夏至,短到冬至”來分析說明,然后再進一步通過一年中學校作息時間的調整來驗證。
往往,因為“司空見慣”“充耳不聞”,很多發生在身邊的實實在在的例子,學生卻無法將它們與書本中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去為學生鋪路、搭橋。把抽象的地理概念與學生實實在在的生活現象、生活經驗相聯系,用生活知識去解讀地理知識,既讓學生感到真實親切,又起到了化難為易的效果,讓學生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三、妙設跟蹤練習,將“生動”進行到底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應該貫穿地理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在設計練習題時,同樣也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要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回到生活中去。這就要求我們要盡量地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地理練習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學生學過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以后,設計一個讀圖分析題,意在檢測地形地勢對氣溫高低的影響,如果僅僅是通過地圖上的A、B兩點來判斷氣溫高低、分析原因,這便只是在檢查知識的掌握程度;但如果設計成家在A地的小麗和家在B地的小林……雖然只是加了兩個名字,但卻貼近了生活實際,檢測的不僅僅是地理知識,還有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這兩處名字添加的同時,題目也變得 “生動”了。
再如,針對“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我結合哥本哈根的氣候峰會來出題,讓學生分析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及措施。接下來,又進一步設計了“假如你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董事,你將怎樣呼吁和要求各個國家協調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這樣的習題設計,將學生課本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又從生活實際中彌補了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學生感受到了地理的趣味性和內在價值,并在題目解答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生活處處有地理。只要把生活這一“源頭活水”引進地理課堂,就能使地理課堂真正“活”起來,地理課堂教學也會更生動,更有效。